从现在看,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的修建,从洛阳往西到西安的陆路交通线,都取道河南省渑池县往西,到三门峡市一线,这样做,距离近,从修路、走路的经济效盖来看,都是最高的。可是,这必须在现代修路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完成。可以遇山打洞,逢沟架桥。
回顾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秦朝到明清,从东都洛阳到西京长安,人们不得不走崤山南道或崤山北道才能到达。而崤山南道、崤山北道究竟经过了现在的什么地方,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据《洛宁县志》(1991年版)的记载:
一、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国派孟明视率兵偷袭郑国,未逞,返至崤山,遭晋军伏击,全军覆没,尸横遍野,孟等被俘。
二、襄王二十八年(前624年),为报崤战之仇,秦穆公亲自督师,攻破王官城(今山西闻喜南),秦兵归时,从茅津过黄河,到崤山,收埋三年前战死的将士尸骨。
三、南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河内公独孤信大将军,率数万人过崤坂。
四、唐开元五年(7/7年)玄宗经崤南道赴东都,行至永宁北崤谷,因道窄车辆受阻,河南尹李朝隐等被罢官。
五、天宝三年(744年),山东租粮四百万石,经黄河、洛河和崤南道运往长安。
六、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整修崤山雁翎关古道,洛宁区段相应修整。
这其中,明确提到了崤南道,相对应,必然也会有崤北道,可究竟这些道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地方,并未记载与说明。尤其是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到现在已过了二千多年,古道历经千年的演变,面貌早已变化,或被今路替代,或已成为农田。试想,二千多年以前的古人,征服大自然的能力有限,甚至连铁器工具还未出现,更不消说炸药了。面对深沟,高大的石山,奈何不得。但人们的探险步伐,是不会停止的。古人难以改造自然,可仍然可以利用自然。不知是啥时候,人们发现了翻越崤山有两条道,即崤山南道,崤山北道。近段时间,通过实地考查及参考文字资料,大体上可以还原古道的路线。
崤南道路线:从东往西经洛河川,东宋(乡),西坞,中河,头峪,三里桥,陈家院村,店子(乡)宽坪,崤底关,菜园(乡),抵达三门峡市。
崤北道路线:(从西往东)三门峡市经菜园(乡),雁翎关,宫前(乡)顺连昌河而东,再分为二,北路经渑池县,新安县至洛阳。南路经杨坡,三乡(乡)顺洛河川至洛阳。
两条路线的优缺点:
崤南道,优点:道路相对稳定,少受季节性河流的影响。
缺点:路程远,还要翻越两次山岭,一是崤底关,二是宽坪西南处的山岭。
崤北道,优点:较崤南道路程近,只翻越雁翎关一次。
缺点:顺连昌河而下,经今龙脖水库段,河床变窄,受河水季节性变化,路易改道。
注:至于现在的省道249线,从宫前以东,往东南上山经池头到头峪的道路,是何时所修,并未见到文字资料,是否是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所修,待考证。在春秋时期,这段道路不会有,因当时面对高大的石山,人们无计可施。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