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深,舔一舔
郭元鹏
前几天,到医院看了一位朋友:手上缠着绷带,脸上伤痕累累。朋友的老婆一直在抱怨:这都是喝酒喝的。朋友说没办法,那天喝酒的人多,有的是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还有的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有些是“熟悉的脸孔”,有些是“陌生的脸孔”。不过,既然坐在一起了,那就应该“感情深一口闷”,“推杯换盏”加深了感情。
我不知道,我的这位朋友口中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亦或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作何感想?但是我觉得,这些未必真的就能成为朋友,或者说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是不是也把你当成朋友?不是躺在病床上之后,能来“看你一眼”的人,都能算得上是朋友,那还可能只是“礼尚往来”。
不是所有人都能与你“推杯换盏”,也不是所有与你“推杯换盏”的人都一定是朋友。
我也是一个喜欢“喝一杯”的人。以往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一句古话说的十分到位:朋友多了路好走。也喜欢结识朋友,更是坚守着“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可是,有的时候你的真心付出,换来的也不过是虚假的场面,正所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所有人都好似水中的鱼儿,有的游到了大海里,有的游到了池塘里,有的还在小河沟里。起初,我们是“一起游泳的鱼”,而随着环境的改变,其实早就不能在一起游泳了。
40多岁的人了,至今碌碌无为。起初“一起在小河沟游泳的鱼”,有的游向了江河,有的游向了大海,如今我还是“沟沟叉叉里的小泥鳅”。记得前些年的某一天,晚上下班遇到一位老朋友,已经是正科级别了,是从小一起玩的那种。豆蔻年华的时候,也在青春里一起“嚣张跋扈”过,吃着肉串,喝着扎啤,还要再来碗炒面。贫穷的日子里,我们无话不谈。
这么久没有见面了,晚上约了个场,想“一醉方休”。于是,又打了好多电话,结果是10个人来了5个,那5个的回答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5个人坐在一起也多是“客客气气”,从昔日“无话不谈”到如今“无话可说”,少了的是袒露心扉。总是感到哪儿不对劲,最后才明白了一句老话的道路:“人以群分”,即便是为了面子还能够勉强坐在一起,可是终究已经“走过了来时的路”,一如江湖飘摇一样,谁也不能“回到从前”了。“大海里的鱼”和“小沟叉里的鱼”隔着的不仅是“看得见的堤坝”,还有“看不见的世俗”。
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一直无间的朋友,交心的朋友,畅所欲言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能永远“推杯换盏”。上个周末晚上,有朋友约了个场,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前往。走到半路,有点犹豫了:这是什么场?是可以“感情深,舔一舔”的场?还是必须“感情深,一口闷”的场?再次将电话打过去确认一下,有“朋友的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想想还是坚决拒绝了,走到饭店门口没有进门折返回来。我们两人在一家“家常菜”酒馆要了两个菜喝了起来。才花了几十块钱,酒也是那种20元一瓶的。可是,我觉得要比那些“高档酒局”要舒服多了。回家的路上霓虹闪烁,我却找到了“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的那种人生惬意。在灯红酒绿、莺歌燕语里,能够走进人生的“柴门闻犬吠”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一介凡夫俗子,没有多大抱负,惟愿活着的时候不那么委屈自己。站着、躺着、趴着、坐着,还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喝酒,其实喝的不是酒,吃的不是肉,山珍海味对我而言未必能比酸辣土豆好,琼浆玉液或许比牛二火爆还容易上头。
三五好友约在一起,在小酒馆里,在夜市摊上,伴着嘈杂的声音,闻着炉火的焦味,却多了的是市井的味道。喝酒喝的是心情,喝的是酒其实也不是酒。不需要戴着“虚伪的面具”,而是可以“撕下世俗的伪装”。我们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劈材喂马;我们可以曲高和寡,也可以醉卧乡野。
朋友,就是喝酒的时候,你可以“一杯而饮”还可以“浅浅一舔”。总之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谁也不需要按部就班的“我安排一杯”。一声哥哥或者妹妹,不需要说出口,其实都在心里。不是谁都能“举杯与共”,人生难得红颜知己,酒场知己何尝不是如此?正所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