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苦
刘小军
苦是五味之一,记得小时候,春夏之交,我们就到野外采一种叫“苦苦菜”的植物,将苦苦菜洗净,焯一下凉拌,或切碎制馅包饺子,嚼起来苦中带有一丝丝甜,别具一番风味。
父亲在农村辛苦劳作一辈子,唯一的嗜好是爱喝茶。茶是山里人自制的粗茶,俗称“一把抓”。我尝过父亲的茶,酽酽的,滚烫烧心,又苦又涩。父亲则说:“干活累,这茶虽苦,但耐渴、有味。”后来读到汪士慎的诗:“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才知道,苦涩乃茶之本味,喝茶人爱煞的正是这一口茶的苦中有味啊。
人通常不喜苦味,小时候物质贫乏,时不时与苦相伴,那是没办法的事。但“苦味补心”,“苦能养气”。中医认为,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能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可以达到“除邪热,祛污浊,清心明目,益气提神”的功效。
食物中的苦好对付,不吃它就行了,但生活中的诸多苦却不好应对,它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操守、心境、修养与勇气。在我看来,人生在世,老有老的苦,少有少的苦,男有男的苦,女有女的苦。有微苦小苦,也有中苦大苦,生、老、病、死、痛,千百万种,就像人的影子,挥之不去,摆脱不能。
面对诸般苦,拒绝、逃避、抱怨都不是办法,因为苦就在那里,不因你的妥协而减去半分,而你的畏惧只会放大痛苦,感觉苦海茫茫,荆棘遍布。既如此,还不如与苦握手言和,做朋友,以苦为乐。学能吃苦,肯吃苦,怎样去化解苦,超越自我,这才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苦能磨练人,造就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周有光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想不通的时候,你拐个弯就通了。”周老一生遇到过很多困难挫折,他经受了苦的锻炼和考验,是又一次脱胎换骨。
奶奶一辈子吃过很多苦,她在世时常说:“不要老想着苦,想着甜,苦也就不苦了。”佛教大师索达吉堪布也说:“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看来,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而在于心境。看清看透莫看破,保持心灵的平和达观,知足常乐,人间又何苦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