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的色彩
祝连思
再婚也有迷人的色彩。2006年9月24日上午,朋友给我介绍老伴,约好在户外山庄见面。只从前妻有婚变,离婚11年,我伤的很深,不想再找。但还孤独,挺难熬,特矛盾。但真正见到本人,尤其是她朴实的谈吐,利落的步态,感到格外亲,就像家人,出了远门,才赶回来,没有陌生感,不由得脱口而出,坦诚地表态说:“我要用生命做代价,后半生好好呵护你!”
开什么玩笑?也许这人脑袋有病?有几个姐妹,瞪圆了眼睛,直嘎巴嘴,却说不出话,互相瞅瞅,都不放心地走了。顺着滨江路,看着大江的灯景,我俩一直唠到晚上10点。途中,在过桥洞时,因为太黑,我主动牵手。次日,又余兴未尽,在市内一家烤肉店,两瓶啤酒应酬着,又听她唠了一天。渐渐地,两颗温暖的心,触碰在一起,忘记了人间还有烦恼的存在。
长时间的倾诉,我震撼了。她生在长春那边的蒋屯,家里有8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勉强地养活着她们。她因为营养不良,5岁还不硬实,走路直栽歪,才念三年书。从小体质弱,差点就夭折。13岁能放羊,吃住在姥爷家,懂事早。每天都起早贪黑,腰上捆根草绳,揣个大饼子,在草甸子里看着羊,过早地辍学了。那时的人本分,坏心眼的少,没有遭遇不测。
16岁那年,她被选进绣花厂,做刺绣女工。由于她刺绣的精致,工作还勤奋,竟然当上了大领班。19岁她来到通化,投奔在通钢的二姐。21岁时结婚,丈夫死在酗酒上。她性格刚烈,特别要强。边学边开服装店、理发店、烤串店和山庄,还经营过饺子馆、面包加工厂。42岁时,她毅然把山庄租出去,专门伺候多病的老人,直到45岁与我相遇,正式登记结婚。
再婚后,别看她读书少,可经历的多,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早晨起床后,她先忙活着焖香粥、搅豆浆,然后陪我去晨练。走在碧绿如染的山坡上,她轻松地唱着“牡丹之歌”,我愉快地打着节拍;她对着天空呼唤,我向大森林的远方眺望;她在荒道上挖荠荠菜,我在沟帮子薅蒲公英。那时的我,在她饱满激情的感染下,慢慢走出抑郁阴影,培养出了阳光心态。
晨练回家后,她叫我先洗头、泡脚、看电视。眨眼功夫,就能端上来热气腾腾的清淡汤,原汁原味的小豆腐。她擦着热汗珠,特有成就感,和风细雨地念叨着,只要我健康,又快乐,她做啥都行。瞧我吃得可口,很香甜,她那红润焕发的脸上,早已挂满了甜甜的笑。临上班时,她知道我的睡眠质量差,怕烦躁,关门前,总得笑着来个飞吻,给了我贴心的安慰。
她还特别孝顺老人。伺候我妈那劲儿,就像天天过着母亲节。见我妈太瘦,她就加工羊毛棉被。躺在热被窝里,老妈掉泪了,说做梦也没想到,能盖上这样的被。最难得就是买衣服。我妈血压高,不能上电梯,她就跑了4家商店,才买到合适的羽绒服。老妈穿的宽松,帽子还挡风。她幽默地吓唬着,要把旧衣服给扔掉。妈不愿意,说要留念点想,死后一起火化。
妈只有上下两颗牙,吃东西没法嚼。她就把韭菜剁细碎,然后再成包饺子。做鱼也挑刺少的,专买小鲭鱼。妈吃的细致,有滋有味,就是饭量小。她就守在桌旁,眼盯着老妈,看她把鱼肉塞进嘴,再把刺给挑出来,放在准备好的餐巾纸上,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扔进垃圾桶。为了让妈多吃点,就经常吓唬,说剩饭就得扔。妈从穷堆里走出来,最仔细,就硬往下咽。
老伴最高兴的,就是她过生日,我女儿给送的花篮。在那温馨的花篮里,她隐约看到女儿那呆滞的目光。再婚后,我最担心的,就是她怎样待女儿。妻子心理医生似的,首次见面,就先微笑着打招呼,慢慢拉碰女儿的手,请她选饭店,让她报菜名,和她闲聊天,培养着感情。饭后,她还把孩子领进水果店,女儿竟自然地伸出手,轻轻地挎在她的胳膊上,就像娘俩。
老伴有句话,是常挂在嘴上。女儿的事,必须办好。每到年节,她都请孩子吃饭,还逗她乐,说大声说话吃大虾,小声说话吃小虾,不爱说话不吃虾。女儿总是抿嘴笑,吃的沟满壕平。再就是领着孩子去逛街,不厌其烦地陪同着,直到选好。营业员见女儿很幸福,就风趣问这人是谁?女儿竟然回答说“是我妈。”女儿现在很开朗,还经常在微信里问候,懂得感恩。
多年来,老伴给我的幸福,就像树根,深扎心里,使我愈加自信和坚强,不仅戒掉了烟酒,活出了质量,还坚持在江边倒着跑,经常攀登玉皇山,养成了仰天长啸的好习惯,使我有了“融入自然,心神归位,健康快乐,六十重生”这样的健康理念。我又开始激情勃发,创作散文,抒发情怀。已有《梦中的工资卡》等在省市报刊发表,以此回敬老伴,不让她失望。
老伴经常劝我,说我杂病多,得加强营养。就拿牛羊肉来说,我总卡着不让买,说糖尿病不让吃好的。眼瞅那么贵,就是不舍得吃。坚持清淡饮食,削减费用,能攒就得攒。现在的钱,不抗花。打开100元,到早市转一圈,没看买到啥,瞬间就花没了。因此,每月卡上的钱,我只留200元,买点牛奶和饼干。老伴懂得我心思,能省的就不乱花,养成了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