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鸟巢
曲波
宝回来时,我正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见他进来,我边炒菜边和他说话:最近加班没有啊,累不累,自己在外面都吃点啥呀----他却进屋直奔电脑。见他盯着电脑不吭声,我数落他几句。他对我的嘘寒问暖没什么反应,对我的唠叨却反应强烈,起身走了。电话里说,除非我以后不说他,不然不会回来。他委屈得在那边哭,我气得在这边流泪---
打包满桌子的菜,给老妈送去。老妈见我送来的菜,眉开眼笑挨个看,高兴地说,都是我大外孙子爱吃的菜。我撒谎说宝加班不回来了,你们晚上热热吃吧。老妈毫不介意我做这些菜的初衷,一个劲儿点头。看看外面阳光正好,我推着老妈去河边散步。
午后初春的阳光安逸恬静,河水清凌凌的,有股子爽快劲。我们边走边说话,其实是我在自说自话,如果不是在老妈耳旁喊,老妈是听不清我在说什么的。我说宝现在不如小时乖了,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了。我和老妈的年龄差刚好和宝的年龄差一样,可是不知为何和宝的代沟那么明显。老妈问我在说啥呢,我继续自语,我说是我不会沟通?还是时代、社会的原因?老妈又问我在说啥?我在她耳旁大声说,春天来了。
看、看,这是春天,我搜寻的目光刚巧就看到了地上一片花朵般盛开的绿色植物,兴奋地喊。它叫啥?它叫,它叫开花的菜。说完我大笑,母亲也笑,刚才的郁闷一扫而光。看看不远处小树林那些软黄的枝条,我让老妈等着,我去给她折根,让她抚摸春天。于是,我走进衰草丛生的小树林。
树林里除了杂草,还有鸟毛,碎石子。在一棵树的树梢,我发现了一个鸟巢,它不是那种搭在枝杈间敞开的巢,而是挂在树梢上,开着圆口的囊袋。
我兴奋地跑回来,把囊袋拿给母亲看。母亲说她也是第一次见,像小娃娃的帽头。把手指探进去,里面暖暖的,软软的,密实还有韧劲。把囊袋反过来,细看,编织物里可以辨出羊毛、柳絮。这是什么鸟的巢,怎么结构得这般精巧?我掏出手机问百度。原来,能搭建这种巢的只有中华雀鸟。
中华雀鸟分布广泛,是没有生存危机的物种。在繁殖期,他们先在细软的枝条末端用树皮纤维和羊毛打个结作为巢的悬挂处,再织成纵向圆环,再将圆环织成半球形的提篮状,顶端留有左右对称的两个圆形小孔的袋状巢,最后封死一个小孔,另个小孔供亲鸟出入。
母亲责备我不该把鸟巢拿走,鸟无家可归了。我说这是被遗弃的冬天的鸟巢,巢里的鸟宝宝已长大飞走,鸟爸鸟妈来年春天繁殖时再筑新巢。母亲遗憾地说,多好的家说丢就不要了,也不知它们还回来不。我说,到了繁殖期,如果没找到更好的地方,它们还会回来。努力在最适宜的地方筑最新最好的巢,这是中华雀鸟的筑巢宗旨。这种鸟性格活泼,平时群居,繁殖期他们才单独或成双。小鸟出巢后,也回到群体中。
想起了一位医生对她的病人说过的话:病好后,还要回到集体中去,人是群居动物----
风在水面吹起笑纹,又呼啦把它扑在人脸上,人也不禁欣欣然绽开笑意。
人是群居动物,那就不妨学学雀鸟吧。父母养育孩子时共同给他们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孩子长大后,和孩子保持独立的空间和适当的距离。
小孩和小鸟一样,长大后要高飞看世界,他们回报父母的方式之一转到了建造自己的家,孕育下一代中。一年又一年,家的最好方式是不断传承,就像冬天走了,春天又来。当然,空巢后的孤独避是免不了的,但走过了人生风雨的老人有丰沛的思想支撑,孤独也具有饱满坚挺的力量,何惧那一时的清冷、半刻的寂寥。
一群赤麻鸭在河面盘旋,他们见河边有人,轻易不下落-----
我把鸟巢送回去吧,万一鸟的主人回来想看看它们原来的家呢,我跑回小树林-----
日渐西沉,水面霞光点点,我推着母亲往回走。回头再望一眼小树林,暖意萦怀。这冬天的鸟巢,点缀过春天的风景,承载过天伦之乐,现在,它饱满地绽放成永不凋零的花朵,缀在人间二月的枝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