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宣文班
于靜宜 春耕园书院 1月5日

大家好,我是來自春耕園學校的學生,我的名字叫于靜宜。
我有幸一入春耕園,就跟隨馬老師和吴笑非老師的經學課學習,至今近十年。每天按部就班跟進學校整體的教学进度,課下自己預習、複習,四書五經宋元人注本通学了一遍。這期間依靠老師的指導引領,讓我對經典產生了溫情和敬意。馬老師对我影響最深的就是用心去體會經文,和在現實生活中磨練;笑非老師則是開拓了我的眼界和格局。
我體會印象最深的經文有很多,在這裡想首要談下對詩經的一點感受。因為朱子在詩經傳序當中言,“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既然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則不能無言,既有言,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嘆之余,必有自然音響節奏而不能已,此詩之所以作也。”在國風中有首詩叫《隰有萇楚》,其言“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整首詩大概是說,當時政治繁忙勞役多,時人不堪其苦,然後他看到草木無知而無憂慮,發的感慨。記得上學期因為學校校慶,我負責做校慶的十週年校刊,接到通知的時候在時間上已經不太寬裕了,只有兩個月。也是完全第一次接觸版面設計、軟件學習,以及雜誌製作諸多方面的事情,但是這件事情來臨的時候我沒有想過後果,因為時間緊我首先只是想到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果,開始借來了好多冊雜誌,上網搜關於設計的資料,分好工怎麼去約稿、怎麼學軟件,也是因為天天無時無刻都在想著這件事情,以至於達到上課經常因為校刊而走神,甚至睡覺做夢也會夢到校刊的事,中間出現過很多的問題,比如軟件技術不夠硬,如何準確符合校方想要的效果,上下溝通不順暢,兩個人排版怎麼樣才能風格統一,校對工作怎麼辦,給印刷預留多久的時間,以及如何聯繫商家印刷等等等等,很多的問題出現,最重要的就是萬一做不出來,全都白費了。於是有天晚上吃完晚飯還剩下封面沒有設計出來的時候,一點靈感也沒有,心裡特別鬱悶而且學習的功課落下很多,心裡很愁苦。我一個人走在校園的操場上,我們學校操場上有顆巨大的合歡樹,突然腦子裡冒出來那句樂子之無知,覺得的確是樹很好,什麼感覺也沒有,沒有我的壓力,沒有我的痛苦,不會想我這麼多事情,只要氣候一到你負責花開就好了,到了時間負責花落就好了,當下覺得我跟古人的心境完全契合在了一起,與時俱進的是科技技術,但是亙古不變的便是人情,今即古,古即今。雖然事情不同,但我相信幾千年前的人看到草木的心情和我是何其相似,他的感慨,他的心情,我全知道。突然之間我對於詩經有了很強烈的親切感,覺得它離我們原來這麼近,書上的話沒有死在紙上,它是活的。想起馬老師說他以前有時候心情不好可以借詩宣通,後來我記得我也是心情大好,像是通透了一般,當晚就設計出了校刊的封面,而且我坐在教室里三節課宛如過了半個小時一樣,猛然發現原來已經到睡覺的時間了。後來想想,如果不是因為用心,很多困難也不會很順利的解決。所以我深刻地體會到治經所治的,便是經學和生活相結合的關係,經學所學的是天下的秩序,社會的秩序,而這一切,都從我們如何調理自己生活的秩序,乃至我們心靈的秩序開始。
現在我们學校的經學部分了經義齋和治事齋,我簡單說一下我們一些選擇了經義齋的女同學現在力所能及在做些什麼:比如我的朋友任珈言,笑非老師在網上有《春秋》胡傳的答疑課堂,很多問題她在回答;我的另一個朋友何雨濃治經很細緻,現在學校提供她在騰訊課堂上的平台,講解四書集注;兩位學妹陳諾和孫子迦正在讀《朱子年譜》,假以時日或許可以講解朱子的生平,讓更多的人了解朱子;我在任管理的宣文班,是全校唯一一個只有女生的班級,班級的同學們比我小不了多少,我稍年長,所以校長就給我了這個機會讓我帶領管理這個班級,同時引導她們學習。班名“宣文”是來源於前秦時期一位女經學家宣文君,她出生于儒學世家,父親從小傳授給她《周官》,並且告訴她無男可傳,讓她不要絕世。她後來一直沒忘記父親的教誨,把自己的兒子撫養成前秦的太常,自己已經八十多歲了,前秦的國君苻堅視察太學,很遺憾沒有開設禮樂這門課程,當時的博士就說找不到懂《周官》的人,所以沒有開設,只有太常的母親懂,已經八十,不過她身體很好,仍然可以教授後生,所以便請她開設講授《周官》,前後教授了百餘人,賜號為宣文君,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博士。這件事情本身就很勵志,九月份的時候前任宣文班班主任就組織全班一起祭祀了宣文君,年底學校有迎春晚會,每個班都要準備節目,我就跟大家商量讓她們編一個宣文君的劇本,做一個小話劇演出來,我覺得雖然歷史上這些或有名或無名的先賢們相隔很久,但是我們卻在精神上尋求契合與嚮往,既然如此,我們就當以我們自己的微薄之力來盡一份對先賢們的崇敬,做這些的時候不僅僅跟經學有關,還跟生活有關,也更能幫助自己去體會聖賢的心。而這個班其他選擇治事的同學也是每個人各有所長,在學習之餘的時間,能夠管理學校微信上面的公眾號,微博的平台,參與學生會的工作,她們還可以把歷史用漫畫和國畫的形式表呈現出來,我很佩服她們的一點就是可以把學習和做事的計劃安排的很妥當,每週都能完成,讓我看到了什麼是“敏于行”。所以雖然我在引領她們,倒不如說我是在向她們學習。
如果說學經學帶給我了什麼,我體會就是看到自己的問題,做出對自己的改變。同時我體會到老師那份用心對待學生的心,循循善誘,引導你自己去改變修正自己,我也希望能夠傳遞給自己的學妹們,而這種改變并不是一朝熱血,而是真正從內心想去除掉自己的舊染污俗,並将一直堅持下去,像潤物細無聲一般潛移默化。我常常告誡自己只有格物,做出改變,認真對待所遇之事,終朝一日才能產生影響力,去影響周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