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没有生死,只有变化。哀思不是仪式的需要,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随顺因缘,该悲就悲,该哭就哭,哀而不伤。|论语心解159
原创: 无生 无生 今天
来自无生
159(2015年3月19日)
【○九】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无生心解
此章意思是:“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未饱食。孔子在吊丧那日就会哭,不歌唱。”这里的“有丧者”是有丧事的人,是指已逝或即将逝去的人,也指逝者本身的心灵品质。也就是说逝者对周遭一切人
譬如佛陀大般涅槃时,他是在现身说法告诉弟子们,人的五蕴身心是无常流动变化的,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是缘起缘生缘灭,生生灭灭,有什么可悲伤的呢?这里的“未尝”是不间断、非偶然。一两次容易,长期不间断难矣。可以感受到夫子对丧者的哀思不是仪式的需要,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是他神圣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水里的盐与水一样溶为一体。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境界呢?只有来到心与虚空相应,如实见到整个法界的万物皆浸泡在虚空中,从虚空中生出来,又是由整个虚空支撑和养育。体会到宇宙万物是生命共同体,天地万物是一体,我们就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怎么能没有恻隐之心呢?能不哀思呢?夫子知道万物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的,也知道自然界没有生死,只有变化变异,所以他是哀而不伤。也就自然做到“朝闻道,夕死可也”。当下眼前的一切,就是属于你我的家。随顺因缘,该悲就悲,该哭就哭,空明觉活在当下,每个当下都是美妙又神圣的。这种心境与弘一法师临终前所写下的四字“悲欣交集”是一样的。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心境与前一句是相似的,则不作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