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读诗·水金笔记)
萧水金
之(五十二):有请诗评回归诗评
当今诗坛文坛,太过于把读者当文盲当傻子的正是教授评论界和编辑控制者们,而不是创作者。
破坏读者的悟性有如破坏土壤的耕耘。抬轿子,贴标签,名利关系之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欲加之美,何患无做。词做过了,读者会呕吐的。以先入为主而强加,压制,误导读者审美,读得三天文学类专业便想以一色之花代百色之荣,以一家之言替百家之感。辟如:
《救人》
文/石蛋蛋
众人拖死狗般
将老人拽上岸
老人泪流满面:
你们养活我啊
20181215
吕本怀点评:
诗仅24个字(题目除外),短小精悍直逼绝句与俳句,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人物、事件很有现场感,并且诗中的“老人”很具典范意义。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是好诗吗?我不妨回答一下:就诗的短小精悍与通俗易懂,似乎可以媲美李白的《静夜思》;就诗所承载的题材与内容来看,则令我想起杜甫的诗为什么作为“诗史”写入文学史。
仅就表达而言,这首诗也有不少令人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诗题“救人”,表面上看似乎仅仅在救诗中的这位老人,其实诗人是在替所有与这位老人一样处于生存困境的老人们大声疾呼,目前老人的自杀率,尤其乡村老人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很大层面上与他们生活没有充分保障相关,或许这才是诗中老人“泪流满面”的主要原因。再如寥寥数语诗人便营造出了强烈的现场感,“拖死狗般”“拽”“泪流满面”等词语具有极强的还原能力,让诗中所发生的一切恍如目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现场正负能量相互交织,众人还能救一个自杀老人,这在当下足可以上电视,而“你们养活我啊”的尖叫,则足以警醒当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当然,很可能还有人质疑:这是诗吗?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告知:这是诗!并且,其短短四行的含金量远超过某些诗人数十行乃至数百行。作为一个诗人,与其在书斋里自说自话,与其在云端上不知所云,不如直接走入市井与民生!
再辟如:
《 童年教育》
文/西娃
队长带着计生委的几个人
把躲在棉花地里的妈妈
搜出来,怀孕9个月的她
被摁在棉花地里
挣扎嘶喊到没有声息的妈妈
手上抓着拔起的棉株
弟弟像一只青棉桃
从她的子宫里摘了下来
我在5岁看到了这一幕
它胜过日后
这个世间,对我的
所有教育
吕本怀点评:
“怀孕9个月的她/被摁在棉花地里/挣扎嘶喊到没有声息的妈妈/手上抓着拔起的棉株/弟弟像一只青棉桃/从她的子宫里摘了下来”,如此悲催的场面,恐怕没多少时代有吧?然而由于基本国策的需要,数十年之内,这样的场面曾经一个接一个出现。
当时情况之下,计划生育于国而言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以至于已经九个月了的婴儿,分明作为一个鲜活的人,却要被如此残酷地“摘了下来”!“我在5岁看到了这一幕/它胜过日后/这个世间,对我的/所有教育”,诗人的感受,或许能引发读者尤其是中老年读者良久的叹惋。
而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队长有错吗?“计生委的几个人”有错吗?似乎都没有,他们不过在执行自己的职责,如此之“摘”在他们看来实在太正常了。倘若不这样“摘”,队长的帽子便会被“摘”掉,而计生委的几个人,则会丢掉差事!
如此这般,国没有错,队长没错,计生委的几个人没错;错的难道只是怀孕九个月的妈妈与怀了九个月的弟弟?因此,妈妈才应该“被摁在棉花地里/挣扎嘶喊到没有声息”,“弟弟”才应该“像一只青棉桃/从她的子宫里摘了下来”。
然而,我想问:这真是妈妈与弟弟的错吗?一直没有答案,或即使有答案也不屑给,这便是长期以来我们所面对的历史,当然,这更是数十年间草根在计划生育背景之下的屈辱史!
我不欣赏像上面这种诗的点评。这种有提炼的口语诗,短诗,是好诗,我无疑。上两诗虽不失为好诗,但不妨碍其一切已经很白,不需要那些啰嗦无深度无新意的点评,没有诗意延展和一语道破天机的水平。恰到好处的点评应有清晰的两个标准:1:字数不可超过原文本或超过太多。尽量廖廖数言。2:要有个独特的眼睛道出某点天机。诗要有诗眼,评要有评眼。而不是简单的直译。就诗歌进行具体的、直接的点评,指出不足和优点即可。
或许第一点太机械了,但是任何东西都应该有它的硬性条框才有望成其方圆。
或说14亿人,读懂诗歌的,毕竟是少数,很多人,根本不读,能读懂诗歌的,究其实不多,长一点好,所以为了普通读者,长一点比短一点好。点评长短,还要看情况,看对象,就诗歌普及大众而言,还是细致详细点为好
又或说:有为读诗而读诗之嫌。
那么,对于唐诗宋词,为什么象《唐诗宋词三百首》的点评就做得很好?难道在唐诗宋词面前,我们的14亿人就不普通了吗?都文豪作家有余了吗?非也,只因唐诗宋词的作者都已死了,对应的文本也已经基本成型为公认优秀经典的审美定论,没有私心杂念需要做作了。
就是应该让为读诗而读诗,有请诗评回归诗评。不要在评上很敷衍,王顾左右而言他,在名利上真对付而强扭。
有说,各有不同吧,就觉得自己比较傻,希望点评长一点,细致一点。对照自己,看看所点评的方面,是否都想到了?或者想的不一样。认为诗评无非是评论者自己的感受,读者自可对照自己的感受,空间无处不在。没有任何语言是无空间的,或提示,或鉴别,或启发。
对,提示,启发即可打止。亮出评眼即可,则为好诗评。好的评也应该把空间留给读者,而只是抛砖引玉。
好的评也应该把空间留给读者,——那诗评就和写诗没啥区别了?
诗与评,角度不同,眼睛不一样而已。
不要把点评写成散文,杂文或论文。完全离开了"点评"之题要之原旨初衷。
有说,好的诗意味无穷,不妨碍细致的分析,品读。
那么,我点评《救人》:能救吗?众人救人,社会杀人。足矣。要再多也只加一句:本诗好在取了个好题目。
再比如我点评《童年教育》:作者若不是把此诗提升到教育政治的层面,有最后三行的书写,则此诗泛泛于口水,泛滥于一句散文的分行书写而已。
我的简练的点评难道比吕本怀的长篇点评差?独立出去作为散文,杂文,论文类,吕本怀的点评更象。配诗而评,那样则太长太啰嗦,破坏了诗读主动和诗读美感,剥夺了读者的创造性自我性阅读愉悦,甚至于令人呕心。
圣徒保罗说:过去一切于我有益的,如今看来一切都是有损。同理,诗评多言看似有益,实于读者之悟为大损。
2019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