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是出自于《论语》,它不是孔子说的,也未必全正确。有多少人是断章取义,会错意,误导了多少人呀!| 论语心解112
原创: 无生 无生 今天

公治长篇第五
原文
【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无生心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其谥号“文”。当时人家称道季文子临事总要多次反复思考然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再,斯可矣。”再,两次。也就是说:“对于季文子这样的人,考虑两次就可以作决定行动。”
季文子的为人,对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三思即多思,多思易多私。或者他经过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最终放弃多而行少。
其实思与行完全是两码事,反复思之,只是空想,是头脑的知见、观点、想法,而行事落地才能实实在在地做出来。这是可以直截来到实相根源,也就是在现场、现况、现物中去体会,去践行。
譬如人很口渴,坐着反复想曾经在名山名寺喝过的水,或者想什么时候到哪里去喝足呀!想得很开心,如果不去行动,拿实实在在的水喝,是永远不能止渴的。还譬如,望梅就能止渴吗?渴是实相,是真实存在的,是身体缺水,是生理需要。唯一的行动就是喝水补水即可,也无需太多考虑。
图源自高心灵
季文子善于思考又热衷于思考,行动不足且拖拉,像他这样的人,真的不合适“三思而后行”。“三思”是季文子的“病”,而“再”是对治他病的“良药”呀!但对于像那样急躁又过于果断坚决的人,譬如子路,三思就是对治他“病”的“良药”。“三思而后行”看起来很好,也要因材施教,并不是人人皆宜呀!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呀!
《论语心解》是种茶人创始人无生的原创体悟,以497天的每日一则分享为底本。
孔子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密码呢?就隐藏在《论语》的每一句每一章里。王阳明把《论语》读透了,非常佩服孔子。不读《论语》一生遗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