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五个震撼瞬间!晚清第一强人不光铁血,更有大智慧
一日一渡
昨天 07:44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包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左宗棠4岁就开始随祖父在家中书塾读书,6岁开始遍读四书五经。
世之奇书,皆广泛涉猎,9岁开始学作八股文。
自幼被誉为神童。
左宗棠思维敏捷,读书能一目十行、举一反三。
很小的时候,母亲对左宗棠三兄弟的才华作过评语:
他的两个哥哥将来只能做私塾先生,而老三左宗棠则有万里封侯的希望。
左宗棠非常崇拜诸葛亮,平日里更是以当今诸葛亮自居,与朋友通信,通常直接以“亮”“今亮”落款。
连个“小”字也不带,真是毫不谦虚。
可从左宗棠11岁那年开始,短短七年间,大哥、母亲和父亲先后不幸病逝。
1826年,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高居榜首。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
1829年,18岁的左宗棠进入名满长沙的城南书院读书,次年转入湘水校经堂。
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20岁那年,左宗棠参加本省乡试,考中举人。
乡试考完后还未发榜,左宗棠就与湘潭大户周衡的长女周诒端结婚,并入赘周家。虽在古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但妻子周诒端知书达理,非常理解左宗棠的志向。
1833年,由老婆出盘缠费,左宗棠第一次踏上了进京赶考的征途。
他向来自视甚高,考中举人之后,本以为考取进士如探囊取物。
没想到,命运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六年内先后三次参加会试,全部落榜。
左宗棠虽很有才华,但他的文风就像他的性格那样,才华横溢也狂放不羁,小毛病更不少。
他不得不选择放弃,左宗棠的科举生涯,就此结束。
而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
1837年春,左宗棠同乡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看到县公馆的一副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大为激赏,经知县引见与左宗棠见面。
陶澍对谈吐非凡的左宗棠“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
出于对左宗棠的赏识,陶提出要将年仅五岁的独生子陶桄许给左宗棠为婿。
自古以来,官场上的联姻很常见,一般都是门当户对,以求相互照应。
但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介布衣举人,穷酸落魄。
陶家的门第地位,是左家难以高攀的。
这种极其罕见的联姻,足以说明陶澍是何等赏识左宗棠。
于是,一个落魄潦倒的读书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
在陶澍那里,左宗棠开始接触军国大事。
除此之外,科场失意的他,不再像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那样埋头苦读四书五经,而是潜心研究军事、地理、赋税、水利、农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
正是这些被正统读书人视为旁门左道的杂学,成就了左宗棠日后收复新疆的奇功,也让国家躲过一劫。
1844年,左宗棠从岳父家搬了出来。
平日里一边耕作一边读书,过着惬意的田园生活,还自号“湘上农人”。
但他只是蛰伏在乡下而已,心里一直没忘关注和研究天下大势。
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
左宗棠星夜兼程,无意间一脚踏空落入水中。
林则徐看到浑身湿漉漉的左宗棠,笑道:“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二人秉烛长谈,林则徐激赏左宗棠,将自己的心血: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授之。
后来,在征战新疆时,左宗棠身上带着的正是林则徐赠送的地图。
林则徐叹曰:“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左宗棠眼含泪光,他视林则徐为高山仰止的一座丰碑。
但林则徐一腔热血空许国,虽虎门硝烟,灭列强之气焰,但其后屡遭诬陷,蹉跎暮年。
如今,受林则徐如此看重,他感到肩上有千钧之重。
林则徐回到福建后身染重疴,知道来日无多,便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1852年,左宗棠迎来一展抱负的机会。
太平军围攻长沙,省城岌岌可危,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劝解下出山,正式出仕为官。
为解湖南之围,左宗棠先稳定民心,然后调兵遣将严密布防,固守长沙,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只好撤兵而去,左宗棠一战成名。
1854年月,太平军卷土重来驰骋湘北,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地区乱若滚水。
左宗棠殚精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
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
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此后,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
左宗棠亦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
左宗棠从浙东杀入,收复杭州,克定湖州,南下追击太平余部,在闽南彻底剿清洪杨之乱。
至此朝廷内外的许多高官名臣相继举荐左宗棠,说他是“奇世之才”。
然左宗棠为官棱角分明,刚烈耿直。与晚清深谙中庸之道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
左宗棠会不留情面地当面指出他人错误,即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曾国藩也是如此。
胡林翼评价左宗棠:“秉性忠良,才堪济变,敦尚气节,刚烈而近于矫激,面折人过,不少宽假。”
这自然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
1859年,左宗棠坚持己见得罪永州镇总兵樊燮。樊燮一状告到京城,咸丰怒而下令,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
朝廷很多官员都为左宗棠说情,潘祖荫上奏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胡林翼、郭嵩焘等人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联名保举,这才转危为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侵略者攻入北京,洗劫圆明园,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和失败。
此时的左宗棠,正率楚军屏蔽江南,在鄂、赣、浙一带与太平军作战,他在征战行军途中,积愤忧心。
北望中原,悲愤不已。常常辗转反侧,不得安眠。
1864年,湘军拿下天京后,左宗棠就解散了常捷军。
此时,左宗棠才真正体会到他所最推崇的人物之一魏源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意。
可叹魏源穷一生之心血发出的呼声在当时几乎毫无反响。
1864年左宗棠第一次亲眼目睹外国轮船,看到两轮激水、行驶如飞的景象,左宗棠心中百感交集。
划自强之策,振中华雄风,就成了左宗棠一直朝思暮想、萦绕心头的一件大事。
自造铁甲炮船、建立自己的海防一事成了左宗棠的夙愿之一。
战事稍松,他就聘请德克碑、日意格做助手,帮他试造小火轮。
1866年4月,左宗棠行抵福州。
17年前同林则徐相会于湘江舟中的情形,都涌动在心头。他决心将林则徐仿造轮船的未竟之业继承下来,不遗余力。
经两个多月的深思熟虑,于6月正式向清廷提出了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奏请。
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总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四家之一。
李鸿章出于官场派系斗争的考虑,请英国使节和上校游说慈禧太后,说轮船器械以购雇为方便。
朝中的保守派也趁机借此事攻击左宗棠,坚决反对开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得知此事,怒从心起。
自己动手造船,可以一兴百兴,花大价钱购雇洋人的船,自己始终不会制造,仍将受制于人。
左宗棠深夜挥笔疾书:若纵横海上,则必轮船盛。否则,危矣。
终于得到朝廷同意。
在筹办福州船政局的同时,左宗棠当机立断,开办了船政学堂。
主设有造船专业,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
优等生将被派往英法学习深造。
在船政学堂前前后后的十几届毕业学生中,有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也有中国第一个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严复之思想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都受到他的影响。詹天佑亲自主持勘测、修筑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震惊四海。
船政学堂还为中国的近代海军培养了第一批高级将领:
有兵败自杀殉国的刘步蟾、“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经远”舰舰长林永升等以热血温中华而名震史册之人。
1871年7月,左宗棠得悉俄国派兵侵占伊犁后,当即火速派徐占彪抵肃州出关,一面致函刘锦棠务必支援。
其实当时左宗棠的职责并不是新疆,且历来汉人无权管新疆之事。
况他已年届六十,又有多种疾病缠身,但是外敌入侵,收复新疆者,舍我其谁?
他先向清政府筹议出关大略,制订用兵新疆以保卫领土主权的决策。
“何敢自惜残生,置身事外”。
西部边陲出现危机的消息传到北京,朝中一片大乱。
而当时东部海防也正吃紧,便出现了要塞防还是要海防的争论,主张海防的李鸿章竟主张放弃新疆:“咱国土太大,不要了。”
眼看新疆将被舍弃,大片国土毁于一旦。
“钢铁硬汉”左宗棠怒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说不要就不要了?敢情不是李中堂家的地。
此时的左宗棠已年近花甲,但他凭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毅然站了出来,反对放弃新疆。
可论学位,一个进士、一个举人;论势力,湘军日衰、淮军日强;论人脉,李氏人众、左氏孤寡。
于是,左宗棠给朝廷写了一封万言书: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木马成群。
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
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1875年4月,左宗棠又上了一道约5000字的奏折,力排众议,详细论述了收复新疆的必要性。
慈禧太后心里没底,询问左宗棠:“需时几何?”左宗棠的答复是:“剿抚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时间。”
好一个“一了百了”,遍顾朝野,无人若此等之霸气。连慈禧也激赏左宗棠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左宗棠拼死进谏,清廷最终决定收复新疆。
1875年2月,清朝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剿匪事宜”,授予他筹兵、筹饷和指挥军队的全权。
新疆战事的物质准备,要难于陕甘之战千万倍。
出关作战,战线长达数千里,沿途要跋涉沙漠,翻越天山,军粮的筹集和运输都相当困难。
西出阳关,不仅无故人,更无故道。
光是安西至哈密的十一站路,千里之遥,全是戈壁,一无粮,二无安居之民,三无可使用的骡马,四无可用的车辆。
左宗棠到当地四方打听,向长途跋涉的商人求教,终于找到了到归化、包头以及宁夏的一些地方去购粮。
清政府的财政已是艰难竭蹶,要打仗却拿不出钱。
为摆脱窘境,他上书朝廷请求举借外债以充军费。在胡雪岩的斡旋下,1877年终于从英国汇丰银行借到500万两,分7年偿还。
经过近一年的积极备战,左宗棠于1876年3月16日离开兰州西进,4月7日抵达肃州,就近指挥收复新疆的战略决战。
左宗棠规复新疆的第一个重点是攻克乌鲁木齐:
以刘锦棠部25营作为进攻乌鲁木齐的主力,由金顺拨军协同作战,以张曜等部严守哈密至奇台一线,巩固后方。
指示刘锦棠打仗须从要害入手,先取古牧地、红庙,则乌鲁木齐犹如囊中之物。
8月17日黎明,炮兵轰开南门,后续部队迅速涌入城中,与敌展开巷战。
这时,金顺部亦从城东北入城,两军正好呼应。守敌大部被歼。
刘锦棠乘势于10月16日直捣乌鲁木齐,阿古柏所遣援军5000骑行至达坂城时,闻乌城已失,遂止。
这样,被左宗棠视为新疆关键的乌鲁木齐回来了。
清军攻取乌鲁木齐和即将进攻南疆的局势,让阿古柏感到极为惶恐不安。
于是,他试图通过英国主子说服清政府让其在南疆“立国”。
1876年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李鸿章转告总理衙门,称英国可以代阿古柏乞降“立国”。
左宗棠得到总理衙门的函告后勃然大怒,断然拒绝了威妥玛的“说情”。
阿古柏便想依恃天山之险以继续顽抗,自以为“设险重叠,有恃无恐”,却不料在刘锦棠等部“取急风迅雷之势”的打击下:
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在仅仅11天之内就全部被西征大军攻克。
风驰电掣,势如破竹。
1878年1月2日,清军攻克和田。
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收复新疆,是丧权辱国的晚清最光耀千载的一次亮光。
在收复新疆的战争进程中,多次与俄国交涉,要求归还伊犁。沙俄政府以种种借口,拒不交还。
1879年5月,左宗棠以67岁的高龄,带病之躯,冒着盛夏的酷热,抬着棺材出关,誓与沙俄决一死战。
然崇厚在沙俄的威胁讹诈下,竟于1879年10月2日与俄国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
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朝野上下无不义愤,左宗棠更是痛心疾首。
1880年5月,左宗棠亲自率军1000余人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
花甲之年又披战袍,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于塞北边关。
夕阳残照,边疆血烈。
在左宗棠积极备战的支持下,以武力为后盾,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有了进展。
1882年3月22日,双方换文,伊犁将军金顺随即带兵进驻。
至此,被沙俄强占达多年的伊犁,终于回归。
英国外交官说:“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玉门关外,左宗棠率大军栽下的绵延几千里的杨柳,至今依旧绿叶婆娑。被人尊为“左公柳”。
在以后的五年中,左宗棠曾四次上奏朝廷,要求在新疆建省。
左宗棠这一夙愿,最终在1884年11月19日实现。
这时,他已去世几个月。
可历史不会忘记,166万平方千米的热土更不会忘记。
梁启超对左宗棠崇敬有加,直言其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慈禧竟也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好一句国幸有左宗棠也!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左宗棠一生戎马,纵横捭阖。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力挽狂澜,屡建奇功。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一身傲骨,不屈权贵、不惧洋人、不怕困难。
这“三不”秉性让左宗棠的一生充满波折与动荡。
收复新疆,让左宗棠步入了封疆大吏的行列,被调入京畿。
入京辅政,虽是莫大殊荣。但入京辅政,也是左宗棠波澜起伏最剧烈的日子。
清朝统治腐败,人们对左宗棠抱有很大希望,以致“人皆以司马君实目之”。
可左宗棠的犟脾气不容许他阿谀奉承、曲意逢迎,就被以溜须拍马为能事的官僚体系形所不容。
且他不能容忍清政府在对待日本提出的侵略权益方面一再退让,表示“此时万无言退之理”。
对外关系上早已形成软弱妥协的格局,左宗棠那种永不屈服的强势是“不合时宜”的。
最初他们散布舆论说左宗棠“老病昏颓,不能胜此巨任”。
遇到筹商要事,故意不给左宗棠检送有关材料,致使“文襄顾此失彼,举端竟不能意委,数日茫茫失头绪”。
在奕䜣、李鸿章等人的内外夹击之下,左宗棠深感京师无他留身之处。
仰天长啸,恨廉颇无用武之地。
最终,左宗棠被迫离京,在他的古稀之年,踏上了外放南洋的征程。
左宗棠抵南京仅一个多月后,就开始查阅江苏营伍情况。
此次出阅江苏营伍,左宗棠周历扬州、清江、镇江、常州、苏州、上海等地。
他到上海经过租界时,那些一向鄙视清朝官员的外国人急忙在租界“换升中国龙旗,声炮执鞭,迎道唯谨”。
第二年左再次到上海,此景不仅复现,而且外国人“恭谨有加”,以至“观者如堵,诧为从来未有之事”。
左宗棠在国势一向“积弱”的国运中为中国人争了口气,实乃不世出之奇才。
但更为难得的是国弱志更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气节。
1883年,左宗棠又亲自乘船沿江而上,此时,他已意识到法国的入侵已不可避免。
李鸿章在接到派其迅赴广东督办越南事宜的命令后,极为不满,李鸿章不愿也不敢奔赴抗法前线。
与李鸿章的表现截然相反,左宗棠在给清廷的上奏中表示:当即捐躯以殉。
1884年1月,左宗棠因目疾请求回籍调治。
4月,因中法战争战事紧张提前销假。6月,入京任军机大臣,并管理神机营事务。9月,坚决主战的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12月,左宗棠抵达福州,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1885年3月,黑旗军、恪靖定边军等在镇南关得胜,夺取了谅山。清政府“乘胜即收”,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军,与法国议和。
左宗棠不满,极力上书,但没能改变清廷的方针。
中法战争在胜利的情况下签署屈辱条约,国之不国,惟余声嘶力竭。
1885年7月29日,病重的左宗棠连上两折,其一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其二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
不久,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台湾设省也终于实现。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
老百姓皆叹:“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一死,中国再无硬骨头。
左宗棠临终遗言:“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饮冰泣血,壮士掩泪。
在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
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点燃一身正气作为火把,照亮浑浊时代的一片夜空,更照出热血的高度。
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写过一封家书: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左宗棠在不顾死生拼杀的时候,是否知道,他所保卫的江山被一群真小人腐蚀的千疮百孔?
他是知道的。
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左宗棠扛起国魂,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下去,拖着身后的老帝国艰难前行。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真英雄。
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左宗棠临死之际看不到泱泱华夏振起之势,死不瞑目,生不逢时,壮士报国的理想终成空谈,看我华夏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悲哉悲哉。
看不到希望的人却还在无望中勉力维持,本来没有路,却也因他们的勇气而有了路。
此后百余年屈辱史,国虽不振,有热血之气的中华儿女却绝不会放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为华夏延烛火。
这烛火在黑暗中闪烁了多年,虽时时有着被强敌吞没的危险,但它还是在漫漫长夜中撑了过来。
所以华夏文明延续千百年不倒,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永不放弃的信念。
虽困顿而不弃希望,虽无望却更见其傲骨。
也曾风雨飘摇,前途茫茫,更曾打趴在地,苟延残喘,走过万丈辉煌,遇过凄风苦雨,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放弃。
从始至终,永不放弃。
黎明曙光,也随之光照大地,不负乾坤。
人有凌云志,国方有万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