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晓翼,网名:魂牵梦绕,河南洛宁西山底人,就职于洛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喜欢爬格子,忙碌于工作和生活中。工作之余喜欢欣赏诗词文章,倾听朗诵。偶有习作,不成文章,散见于网络平台……
滴血杜鹃
—— 黄土地走出的女作家曲焕平
作者:张晓翼
“我忽然明白,他们就是我的果园,是我生命存在的意义。曾经有几次机遇,我可以调离山区,走向大都市,但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现在终于懂了,这片倾注了我太多心血的土地,才是我的最爱!这里是我灵魂和情感的栖居地,拒绝离开,就是拒绝生命的流浪!”这是曲焕平在《果乡情浓》里对自己生命的告白,也是漂泊数年后我的感受:我的根已深扎洛宁,我的灵魂已嵌入那片土地 ......

让生命凿穿岩石,在有限的时空爆出一片绚丽。
平姐大我1岁,1965年6月出生在洛宁县底张乡大阳村。8岁那年,父母离异,要强的母亲支边将她带到新疆生活。后随母返洛,1985年调入洛宁县工商局工作。我们是同行,她和我父亲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加之对文学的共同爱好,我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平姐外表给人的印象是个柔弱妩媚的小女子,把她比作“林黛玉”再贴切不过了。就是这样一位林黛玉式的女子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谱写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赞歌。她是河南工商人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洛宁人的骄傲。
她的丈夫生前是矿区派出所的所长,护矿任务艰巨,和自己娇美如花的妻子总是聚少离多,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就压在了平姐一个人身上。她的写作常常是伺候睡了老人和孩子,在夜深人静时才开始。初期的写作她是背着丈夫的,因为丈夫心疼她,不让她写,只要看到她动笔就会将稿子撕碎。我也多次劝她放弃:“既然哥反对,你就不要再坚持,有一个幸福的家比什么都重要。写作只能当作爱好不要当成事业,先停下来,等孩子大了再说”。在我的多次劝说下,她答应了。
命途多舛,上天没有眷顾她的坎坷。正当她想放弃创作过相夫教子的生活时,灾难再一次降临到她头上:1993年12月24日,她的丈夫在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杀害。晴天霹雳,平姐悲痛欲绝,多次哭得昏死过去 ......
丈夫刚刚离去的日子,她的天空成了灰色,丈夫的影子无处不在,昔日的缠绵总在眼前晃动,让她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公婆的失子之痛刺激着她,幼女恐慌的眼神使她清醒:我要活下去,要坚强地活下去,承担起丈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丈夫死得其所,我要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过了丈夫的百天祭日,她对我说“小妹,我想通了,你们不用再担心我。你哥走了,我要用手中的笔来讴歌共和国的英雄,完成他未竞的事业。”看着她满脸的坚毅,那一刻我心头突然浮现出“先生”这个词来......
“英雄不能白死,我们的社会需要讴歌正气”的想法,让她很快从“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恸中解脱出来。她早期的创作充满了对丈夫的缕缕深情,作品朴素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小女子的柔情和对美满婚姻的眷恋。《三十根未燃的蜡烛》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举家团圆哪个家庭不向往?天伦之乐,哪对夫妻不期盼?这些,对于我总是那么吝悭。我在心中多次埋怨他,山是他的家,家是他的店。他也时常惭愧地说,别急,总会有那一天的。是啊,一个三口之家,怎能缺少那遮风挡雨的一员呢?人生的三角架又怎能缺少他这一条腿呢?我和女儿都期待着,期待着那本离多聚少的日历早一天翻完!”在这种等待和期盼中,在母女俩用心用意买来蜡烛为丈夫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他却光荣殉职,那一年平姐才28岁。“他去了,永远的去了;他为保卫矿山离我们去了,去追赶他那事业的忠诚去了;他去了,永远的去了,这一顿未吃的团圆饭却成了他‘最后的午餐’。他走了,留给我们一个怎么也画不圆的梦,一个永远残破的梦和涓涓不尽的思念”。
她在《爱的小巢》一文中的叙说更是催人泪下:“欢乐积淀成往事,只有在回忆时才能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我更加怀念那双给我温暖和力量的手,怀念那幅坚毅而刚强的面影,怀念那个被爱情激荡的小巢。呵,空空的小巢,无趣、无聊、无奈。风来了,雨来了,小巢兀自摇晃着无尽的忧伤和永恒的思念”。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万家灯火的团聚中,空空小巢随风摇曳,一个多情纤柔的小女子伫立窗前,她多么希望那双曾给她温暖的大手扶上肩头,然而都已成为过去。就是这样一个在情感上极度依赖丈夫的弱女子,情感的天空突然间天崩地裂,她该如何应对家庭的剧变呢?她的命运之舟该驶向何方?“以后有谁为我生命的天空撑起一把雨伞,为我遮挡人生的风雨呢?”主人公的无奈、忧伤和思念跃然纸上。如泣如诉的文字让观者动容,唏嘘不已。
都说玩文字的人浪漫,平姐却从未享受过这种待遇。她想躺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却饱尝了父母婚变的痛苦;她想和相爱的人花前月下缠绵时,恋人却因护矿责任重大而聚少离多;筑起了爱情小巢,当满心希望在丈夫的呵护下过相夫教子的普通人生活时,他却撇下她们母女撒手西去 ……
平姐向往的浪漫终于在她的《思念绵绵无绝期》里“实现了”:“望着你的遗像,我重复着每个节日必做的功课。烛光摇曳中,我好像看到你的眼珠转了,嘴唇动了,我仿佛听到你在说:‘我人虽去,魂还在,夫妻一体,双影同心,白头到老,咱们永远不分离……我就在你的心里、你的脑里,在你的思念里。有难时,不要哭泣,哭令我心碎!用灿烂的笑面对人生,人生的崎岖坎坷就会化做坦途,生活的磨难就能变成一道绚丽的蓝天彩虹!’”夫妻团聚本是人生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对平姐来说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及啊!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就在于面对人生风暴时的态度,平姐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笔锋一转:“在蜡烛摇曳的光影里,在香烟氤氲里,我听到了逝者的嘱咐,我感到你从未离我而去。如果说亡人还有生命,那么这生命就是精神。你像磐石一样坚强,像时间一样执著,只顾往前走,绝不回头!你是如此的无畏,我岂能听凭命运的摆布,让情感把生命过早地化作一抔泥土?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为了配得上你,我也要活下去,即便不能化作一声惊雷,也要使生命化作一声爆竹,在有限的时空爆出一片绚丽!”
她一个人在默默忍受着思念地煎熬,对丈夫的深爱成了她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她激情高涨,近乎疯狂。《我的心……》写道:“只要生命能凿穿岩石,世上就没有绝路。你把云吐成长虹,风雨就难左右你的喜怒哀乐”。“生命能凿穿岩石”,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白天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平姐牺牲了一切休息时间,不顾奔波劳累认真做社会调查;夜深人静地时候,她在自己简陋的住室里用文字传递着正能量。她以新闻和文学创作的方式积极为企业服务,先后把36家企业的21种商品推向了全国。随着70余万文字《大阳撷英》、《中原星颂》、《竹乡月痕》的问世,“曲焕平”不仅在洛宁叫响,也轰动了河南工商界。2005年,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讲《洛书》,把洛宁的知名度远播千里,《洛书》出在洛宁的声音,像电波一样从人民大会堂传出,以闪电般的速度响彻全国,飞向全世界,并永远回荡在宇宙空间。拥有“美丽、能力、魅力”的曲焕平,她的名字与《洛书》和洛宁紧紧融合在一起。

2008年1月25日,洛阳市工商局党组〔2008〕5号文件做出了《关于开展向曲焕平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国人大》、《人大建设》、《人民日报》、《人民代表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河南电视台、洛阳电视台和洛宁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她进行专题采访报道,《中国工商之星》、《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中华名人大典》、《中原群英谱》、《河南文化名人大辞典》等13部大型志书均收录了她的模范事迹。近年来,她孜孜不倦地笔耕,用报告文学、诗歌和散文宣传洛阳,在国内CN刊物发表了《朋友请到洛宁来》《砥砺奋进,红旗飘扬小康路》《崤山洛水竞风流》《洛书的光辉》《一座天香的城》《和煦洛水春意浓》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计1000余篇(首),共160余万字。2014年底,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办的“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人大建设有话说“征文活动”中,曲焕平的作品《我骄傲,我是人大代表》荣获全省一等奖,也是洛阳市唯一一篇获一等奖的作品。她创作的歌曲《洛水河畔我家乡》,以极大的文学感染力和震撼力唱响在2017年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并获得洛阳市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原创歌曲大赛最佳金曲奖。她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朋友,请到洛宁来》,在短短的几天里,点击率3万多人,提高了洛宁知名度、美誉度,把洛宁推向外部世界。
紧扣时代脉搏是作家的天职,脱贫攻坚战中,她积极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创作,发表了《洛宁县扶贫点土生金》、《洛宁县“同心”实践为脱贫攻坚“助力”》、《河南省洛宁县:扶贫路上开出“五朵金花”》、《洛宁县产业扶贫铺就致富路》、《精神立县推动“实力洛宁”新突破》等报告文学,对洛宁扶贫攻坚、同心实践工作进行了重磅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精神立县推动“实力洛宁”新突破》在《党的生活》网发出后,当天的阅读量达到3万多人次,把美丽的洛宁和“洛宁精神”像一张名片,抛向全国各地。

大爱无边,不负重托,人生如虹如歌
20多年来,曲焕平在人大代表这个无形的岗位上,用心打拼着自己的美丽事业。“人大代表”让她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不断升华,“人大代表”让她的生命火炬得以绚烂燃烧。据统计,她先后向市人大提出议案16件、立案11件,建议100余条;在各类座谈会、评议会上提出意见、建议400余条,绝大多数建议得到了洛阳市人大的肯定和“一府两院”的高度重视,解决了一批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和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在成绩面前,平姐没有丝毫的自满和陶醉。《我的自白》中她这样写道,“我不是涎脸的葵花,只要你是太阳,就扭动颈项,目光紧咬着施舍”。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常年工作在基层,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代表”,与人民群众有着与生俱来、水乳交融的亲情、真情和热情。只要是关系到百姓的事,她都会克服一切困难尽力解决。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后,她明白自己责任更大、肩上的担子更重。她不负重托敢为百姓代言,一直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立足工商,心系百姓,忠实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竭尽全力维护群众利益,她心系全县百姓,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洛宁县山川纵横,丘陵、山地居多,通往行政村的道路大多崎岖难行。为了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平姐经常一把雨伞,一个背包,步行到百姓家里走访调研,洛宁县389个行政村的坡坡岭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作为一个人大代表,每次参加人代会前,她都要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基层调研、视察、走访群众,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每当有群众找到她,她总是不辞辛劳,为群众解决一个个难题;每当了解到基层群众的痛苦和困难,她都会亲力亲为,动员社会力量为民解忧……她常说:“当看到群众露出幸福和满意的笑容时,才是我最欣慰的时候!”长期的基层奔波,使她饱受风雨侵袭。她的双腿患上了严重的静脉曲张,血管时常扭结,医生说必须做手术,而她却抽不出时间去医治。太疼痛了,就在家里吃点止疼药,至今她仍每天拖着沉重的双腿坚持工作。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她颈椎变形引起大脑缺血,多次晕倒被送往医院急救,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

20多年来,她先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67个,帮助群众化解矛盾、消除集体上访事件6起,累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万元。她先后多次被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和洛宁县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克服重重困难对“三农”问题进行监督,无私无畏为洛宁农民讨公道,被洛宁人民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好代表”。
20多年来,她针对交通、城市建设、教育发展及群众用水、用电、医疗等问题共撰写可行性议案、建议100余件(条)。因她撰写的议案前瞻性强,大部分被有关部门采纳,有力地支持了“一府两院”的工作。她撰写的《建立农村土窑洞、草房改造扶持长效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议案,惠及了全市九县六区近1.4万户山区百姓:市政府专项拨款1.8亿元,使居住在危土窑洞、草房和危土坯房中的13941个农户、47506人得到了实惠;33114间破旧房屋的改造,使全市广大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7年12月,在洛阳市第十二届人大会议上,她提交的《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分期治理、加快洛河生态建设步伐》的议案,被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全票通过立为议案,交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对洛河沿岸的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区、偃师市的防洪、保地、造地、绿化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09年3月,洛阳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她提交的《加大对老旧水库设施修缮力度,尽快恢复功能,改善生产条件,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议案,被洛阳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确立为重点议案。2018年9月,在市人大十五届一次会议上,她提出的《关于鼓励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议案被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上确定为议案。电商的发展将惠及广大农民,加快农村脱贫工程的进度。
曲焕平用爱心行动诠释了“有困难找代表”的承诺,用文学担当,树立了洛宁文化新形象。认识她的人都说:“曲代表不仅用文学宣传洛宁,讴歌洛阳,而且用爱心引领爱心,用她无私的大爱,鼓舞着人民,感动着人们,是我们的榜样,值得大家学习!”

呕心沥血,带领团队奋力拼搏,服务地域经济。
文学事业的繁荣,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发达的重要标志。平姐深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浓厚的文化氛围,以优秀作品推动经济发展一直是她孜孜不倦地追求。作协是一个以精神文化创作为主的民间社团组织,大家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结合在一起,以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她深谙“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 2004年任洛宁县作协主席以来,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硬是凭着人格魅力和一腔热血带领作协成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深入人民,进行文学创作;相继成立了以乡(镇)、社区、行业为单位的基层分会,形成了一支遍布城乡覆盖全县的文学创作网络。现有基层分会23个,会员400余人,出版各类书著80余部,省、市级会员70余名,成为一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队伍。期刊出了一期又一期,活动搞了一个又一个,走罗岭,奔小界,采风上戈、故县,撷英下峪、涧口,她积极带领作协全体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文学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培养扶持文学新人,推出文学新秀,使洛宁县作协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名扬全市,极大地推动了洛宁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洛宁作协目前共出版个人专著、合著80余部,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230余篇,获国家级奖项3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59篇,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作协主办的刊物《洛宁之窗》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版成《书城》后,以其精美大气的装帧、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在全省文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播正能量一直是平姐孜孜不倦地追求,她2008年参加省委党校培训班时在《挥手告别》里写道:
“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人民
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我们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否则我们干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朋友的话一直是我的需要
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
事业摆正了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在作家这条大道上
用我的笔去回报祖国、人民和党”
此时的平姐已不再是只为弘扬人间正气的作家,已经由一个平凡的女子变成了改变部分人命运的人民代表。她深深懂得:物欲横流的今天需要讴歌英雄,传播正能量,用手中的笔回报祖国、人民和党。2005年,她积极倡导、组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为洛宁县马店乡窑湾小学改建学生食堂、宿舍,添置床位、购置课桌,建成了寄宿制学校,解决了200多名学生的食宿问题。她在自己生活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给该校因家庭困难即将辍学的赵伟涛、王玉凤、李新龙、赵星星、李秀秀、张燕等6名学生每人每学期200元的资助,使他们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她还将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16000元捐赠给洛宁县底张乡大阳小学修建教学楼;2008年5月她在省委党校学习时,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身上仅有的2000元;她时刻牵挂着县敬老院的老人们,逢年过节,她总是自备礼品到洛宁县光荣院看望他们。

情系群众洒热血,扎根基层竞风流。曲焕平曾当选为河南省第十一届妇代会代表,洛阳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洛宁县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人大常委,洛宁县第六、七、八届政协常委,现任洛宁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协主席。40余次被省、市、县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省工商系统争创“双十佳”活动先进个人、洛阳市“十大道德楷模”、洛阳市“十大女杰”、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洛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新闻人物”、洛阳市优秀专家、“2009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最美洛阳人”等40多项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大》、《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及省、市、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了她的模范事迹。

30多年的文学坚守,20多年的代表履职生涯,为了广大群众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它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拼命地旋转。我曾多次问她,“姐,你苦吗?累吗?”她回答:“姐不是铁人,怎么会不知道苦和累呢!小妹,你是没有走进深山,当你看到一孔孔破窑洞、当你看到村民们无助的眼神、当你看到闪烁着求知欲的山里孩子时,你的血也会沸腾,你能找出不帮他们的理由吗?为了人民的利益,你哥命都没了,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等哪天和你哥团聚了,有我歇的时间。”她的回答令我汗颜:在挫折和打击面前,我选择了退却和逃避,她却逆流而上,勇立浪头唱大歌,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平姐喜欢甜食,尤其喜欢吃我做的山楂馅元宵。看着她狼吞虎咽的吃相,我嫉妒万分:为了减肥,吓得我饭都不敢多吃一口,更别说甜食,而她却放纵自己大吃特吃也没见多长出一两肉。有一天,我们当着我爸的面讨论这个问题,我爸说,“你姐操得啥心?你操得啥心?她操得心啊一天吃10斤肉也胖不了。”想想也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消停饭,整天四处奔波怎么会长肉呢?!
大爱无言,平姐,你是竹乡人民引以为荣的优秀儿女,你是屹立在洛宁人民心头的一座丰碑!
平姐,好怀念我们彻夜长谈的不眠之夜,多少次想拨打你的电话最终还是作罢,我知道你的生命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你的时间十分宝贵,应该为你节省每一分、每一秒,让你去办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姐妹应该是心有灵犀的,在你忙碌小憩的时候,你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漂泊小妹对你的暗中关注。
平姐,你是河南工商人的骄傲,你是我们竹乡人的脊梁,你用你那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铺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