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学方向,弘扬孔子之道
山西正学堂 9月24日
——王炎平先生与《孔子之道》读者亲切交流

2018年9月22日,《孔子之道》学习研讨交流会在成都正安学院顺利召开。此次交流会由谢祥荣老先生发起组织并主持,王炎平先生亲临现场,对5位学友的读书心得进行点评并就如何正确学习、弘扬孔子之道与读者进行了交流。
首先,先生认为,学习孔子之道,须设身处地体会孔子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了解孔子“创道、明道、传道”的心路。读古人书,即与古人对话。《孔子之道》一书,就是通过“五经”、《论语》等寄托了孔子思想的相关书籍与孔子对话,以认识孔子,认识孔子之道的。学习传统文化,需要现代人设身处地体会古人,体会古书,做到“了解之同情”,才能与古人的心沟通,读懂古人,在祖宗那里找到精神家园。
在谈及如何看待人性与如何对待科学时,先生认为,科学只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有自己的领域,不能越位。而人间包括科学在内的全部工作只有一个方向是正确的,那就是:人性化方向。而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孔子之道是在区别人性和动物性,是在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中建立起来的。从原始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是进步。但在阶级压迫剥削中走上非人性道路,导致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退步与罪恶。孔子所做的,就是在退步与罪恶中把人性找回来。所以,孔子之道是仁道,即引导人间人性化之道。

对于孔子及孔子之道蒙垢和还原的问题,先生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在社会教化上,古代中国一直是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府确定制度、方针、政策,其理论基础是孔子之道,而不是处于辅教地位的佛和道。佛和道有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和原则,但缺失具体方案,因为其性质是方外之教。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佛、道典籍或置于四部之末,或置于子部之末。佛、道在民间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它们的影响是有限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近来,不少学者认为古代有时以佛教为国教,有时以道教为国教。这是错误的,是与历史事实违背的。在古代,不管个别帝王如何推崇佛、道,佛、道都没能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任何时候任何宗教都不曾成为国教。因此,我们讲复兴中华文化必须要抓住重心,这个重心就是儒家文化,就是孔子之道。孔子之道不立,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空话,就上不了轨道。第二,现在的传统文化热,有许多不正常、不正确的地方,要结束乱象,就必须要把对经学的研究、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对孔子的研究放到应有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
先生继续补充到,孔子之道蒙垢最深,所以必须要为之正名。近代以来,我们在求富强的社会变革进程中,把真正的“孔子之道”丢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检讨。西方文化虽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但如果我们自己不丢传统文化,自己不反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是奈何不了我们的。在古代,由于孔子之道逐渐被扭曲,我们看到的所谓“孔子之道”是假的,但是我们又没能分辨它,把“假孔子”当做“真孔子”,把“假孔学”当做“真孔学”,于是就有了“打到孔家店”。 通常,当一个伟人去世,大家都把“伟人”包装成“偶像”为自己服务。孔子之道就是在 “尊孔”的名义下遭受扭曲而面目全非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的衰败,都是因为内部出了问题。所以必须要正本清源,为孔子正名,为孔子之道正名,为传统文化正名。

先生痛心地指出,历史上的伪学败坏孔子之道的现象,至今仍相当严重。古人伪化传统文化,让国家衰败;今人若继续伪化,是无法复兴传统文化的。先生分析,一是因为传统文化断了很久,有的人自己还没搞清楚就四处讲课,自然容易讲错;二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时期热起来,容易因利益动机扭曲传统文化。先生强调,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走正学的路。所谓“正学”,就是出发于复兴中华文化的真诚愿望,正确地学习、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如今办学、讲学的人,必须要“听其言、观其行”,辨别他是为中华文化复兴弘道还是为自己利益传播伪学。一定要远离讲大话的“江湖气”和为自己谋利益的“市侩气”,坚决和他们划清界限。

针对有的同志担心自己学不懂传统文化的问题,先生勉励大家,孔子之道是人性之道,是人人可学之道。只要有最基本的人性和天良,你就能够和古今中外的圣贤沟通。佛教讲慧根,其实,慧根即善根。只要你有善根,就有慧根,就能和古人沟通,就能读懂孔子之道,读懂佛教正法,读懂老子之道。所以,无论你年龄大小,无论你文化程度高低,无论你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无论你在现实社会中走得有多远,只要你愿意回归人性,只要你诚意正心,你就能读懂圣贤,读懂圣贤之道。
最后,谢老先生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总结收尾,并要求大家认真领会王炎平先生的教导,正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真正读懂孔子之道,弘扬孔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