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萍
两年前,耄耋之年的母亲,忽然语音不全,浑身无力。家人急忙把她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经医生诊断,母亲患的是急性脑梗塞。
母亲很幸运,在病患挤挤的医院里,排到一个床位;更加幸运的是,由于救治及时,她的身体渐渐恢复健康。不像邻床上的那位阿姨,同患急性脑梗塞,由于病发时被送往私人诊所,耽搁了最佳救治时间,导致全身瘫痪。
因冬季是老年病发高峰期,且原市医院大楼年代久远,即将搬迁新院,所以母亲住的病房很拥挤,约20多平米的面积,安置着6张床。陪护人员只能站在床与床之间狭窄的过道里,或坐在病床床边上。而病房,一整天一整天地喧闹着。白天,探访病患的人群川流不息;晚上,病人的唉哼声、陪护者的鼾声此起彼伏……
我和姐姐轮流着在病房陪护妈妈仅两天,脸上已倦容密布,心里苦声连连。邻床瘫痪阿姨的女儿却令我们刮目相看。
这女子约30岁,中等个子,一头齐肩发丝,眉目间透着柔婉和乐观,说话爽言爽语的。她不像我们,只需守护母亲打点滴,关注她的康复情况。她必须尊医生嘱,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人工按摩辅助治疗。
第一次随母亲来到病房,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景象是,这位女子正为她妈妈按摩,从手臂至手指,一寸肌肤一寸肌肤,一丝不苟地按摩。之后的每天,我发现女子为她妈妈按摩完双手,再按摩双脚,然后背部,腰部,全神贯注。每次按摩,她习惯性的脱掉外套,挽起衣袖,少顷,额头上汗珠涔涔。当城市的华灯照亮夜空,人们悄然进入甜蜜的梦乡,她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挤在妈妈的脚旁躺卧;夜半,披衣起床,拿体温计替妈妈测体温。
几天后,我们发现她妈妈的手和脚都能稍微伸曲了。
有一天中午,我们聊开了,我轻声问她:“你妈还要在这住多久呀?”,“医生说至少两个月”。她答。我眼睛瞪得大大的,接着问:”你有孩子吗?”她莞尔道:“你是说我的宝贝儿子吧!他在乡下婆婆家,这可是他第一次离开我生活。”“你想他吗?”这句话一出口,我觉得自己傻透了,哪个母亲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呢?抬头看她,几颗晶莹的水珠在她眼眶里转动。她用餐巾纸揩试眼眶,头转向身边熟睡的母亲,喃喃地答:“当然想。可我也是我妈的宝贝呀。”我轻轻拉着她柔软的手,仿佛握着悬挂天空中的灿烂太阳,温暖漫遍全身。
蓦地,我脑海中浮现另一位老奶奶和她的两个宝贝儿子。老奶奶80多岁,独住县城一套旧房中,两儿子皆在市新区买了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老人忽然眼前模糊,不慎摔倒,扭伤脚踝,住进医院。治愈后,医生叮嘱家属,老人的眼睛属于老年性昏花,不能独居,需人长期照顾起居。她的两儿子可有言辞了。大儿子说,他不久将去上海儿子家,帮忙带孙子,既不能去县城陪老人,也不能接她住市里的新家;她的二儿子说,他开了一间麻将馆,天天得经营此事,也既没时间去县城陪老人,更不能接她住自家照料。老奶奶的邻居张大姐夫妇知道老人的凄楚境遇,主动要求老人搬她家住,愿意照顾老人的生活。
圣经说: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曾经,我们是父母怀中的宝贝,手心的宝贝,乃至心中一生的宝贝。如今,我们长大成人而父母却老迈了,多病痛了。我们还记得自己是他们的宝贝吗?我们的行为配为人宝贝的称谓吗?父母宝贝我们一辈子,我们能宝贝父母20年、10年、几年甚至几个月吗?
10天后,我的母亲已完全康复,邻床阿姨也能左右翻身了。 母亲出院那天,一只喜鹊在窗外的枝头欢鸣。我来到阿姨床前,与她们母女逐一握别,默默地。真的,有一些感情,是语言无法表达其厚其深的。例如我对阿姨的祝福之意,对女子的敬佩之情。
李秋萍,笔名:馨喜,女,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萍乡市作协理事。于2012年出版散文集《美丽屿》,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中国散文精选》《创作评谭》等。现本着宣扬美,传递爱的遵旨,创办个人公众号——爱悦苑,与全国各地的文朋好友,建立文字交流,互促长进。
萍乡市作协网刊编辑部☆
总 编:赫东军
执行主编 : 吴申良 邹丽卿
本期图文编辑:邹丽卿 吴申良
摄 影:来自作者或网络
图片歌曲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1453767609@qq.com
微信号:yinggeyanwu1700
地址:萍乡市文联大楼三楼萍乡市作家协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
交流合作:
欢迎其他正能量高质量平台、纸刊与本平台交流合作。联系电话:18979962815
您的关注,我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