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风清月朗
——一位纪检干部的心路历程
文/张富存
我是个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自然,这纪检监察工作,也不例外。
孩提时,纪检监察机构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少听说过。只知道在茶余饭后每说起这个新名词时,大人们总会把它和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大人物联系在一起。并且每说到最后,大家都会群情激昂地说,当时正在新疆自治区当主席的王震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拍案而起,连声说:“杀得好啊!这两颗子弹又把我们的党管住了三十年!”每每,我常常这样想,这个纪检监察究竟是何方神仙啊!等将来有一天,如果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那该有多好啊!
没有想到,命运之神真的垂青了我。那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九十年代的初期,我参加了工作,并有幸走进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行列,直至今天。那时候,也就一间办公室,除了两桌子一板凳,再就是颓墙四壁;办公人员的编制也只有两人,一个是纪委书记,我任纪检秘书。看着这冷清得有些与理想反差极大的现实,不由,几丝落寞浮上心头;但再看看那一摞摞沉甸甸的卷宗在案头翘盼的神情,没有犹豫,我又毅然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记得当我第一次走进纪检办公室时,老纪委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要做好两点:一是要严于律己,二是要敢于碰硬。得有思想准备呀!”
因此,这第一条,我就首先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入手,为此,我先后系统地啃读了相关纪检监察条例,常言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嘛!这就不得不让我又想起了自己一直很揪心的一件事,妻子患恶性肠道细胞间质瘤都十余年了,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至今每月还要服用价值两万多元的这种叫“格列卫”的抗癌药物来维持生命。这些年,除了政策范围内的报销费用不说外,每年还得自负三万多元的治疗费,再者,家里还供养了两个大学生,因此,家庭经济早已陷入了非常困窘的地步,按说,写个申请,给妻子办个低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一想到自己是纪检干部,我始终没敢“越雷池一步”。这件事,让我一想起来,就感觉亏欠妻子。
这第二条,我就从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方面入手,说得洋气点就是在工作上要有底线。记得有一个深秋的雨天,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文案,突然,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伯慌慌张张地“扑通”一声跪在了我的面前,看他满身泥垢,一脸委屈的样子,我赶紧上前把他搀起。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哭哭啼啼地给我说:“领导,我活不成了,您得给我作主哇!”原来,他和邻居因为宅基地闹别扭,老伯给邻居家讲理,对方不但不听,还动手打了他。还听老伯说,邻居家的儿子是大队书记,势力大,怕我管不了。我安慰他:“不管是谁,只要他违了纪,我们就追他的责。您放心,今天我管不好您的事,明天我就蹲大街卖红薯。”看我说话斩钉截铁的样子,老伯临走说:“俺看得出,您是好人,俺信您。”随即,我就向纪委书记作了汇报,很快,此事就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从这以后,我总是想,要做好纪检工作,不容易啊!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赶应时代的召唤,我们的工作环境与原来相比,真的是大相径庭了。通讯、电脑、打字、复印,应有尽有,样样齐全。办公室人员也增加到了五个编制,真可谓兵强马壮,大有触一发而动千钧之势。虽然条件好了,但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老虎、苍蝇一起打”这种高压态势普天而降的呼啸而来,纪检监察工作更是上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占位。每查办一个案件,我们就如同利刃出鞘,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胆略,风里来,雨里去,摸排滚打在反腐倡廉的第一线。平日里,看我们风风光光,其实,有时我们也很无奈、很心酸。比如就说我自己吧,在许多人眼里,他们都会把你视为人群中的“圣人蛋”、“铁面包公”、“冷血无情”。由于我敢于碰硬,因此,在工作中也难免得罪了一些人,以至于在每次的年终考核中,总有人投我的反对票。但一想到以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大家的安宁,这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现在,你再到各处瞧瞧,吃拿卡要的没有了,贪污受贿的没有了,领导干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处处是一片风清月朗、海清河晏。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缘于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付出和坚守吗?
时光荏苒,弹指挥间,回首以往与纪检监察一起相伴、成长、壮大的岁月,我无怨无悔。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无论今后风云如何变幻,我依然与纪检监察一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