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2018七月以前文章
谈高中生的成败得失
俗话说,“成王败寇”,成功的人就成王了,而失败了则沦为草寇。这句话,当然不能形容高中生的高考。我们知道,就算在古代,读书人落榜,也可在衙门、私塾谋差,也可自己种田、游艺、经商、行走江湖,总之,有本事有能力饿不死。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分工细化,我们的出路、门路越来越多,高中生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亦可就业创业。但是,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高中呢?观点不一、众说纷纭。我的想法是,既然读了高中,就要好好读,就要好好考上大学,以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刻苦的习惯、在高平台施展拳脚;如果真的没有读大学,出了社会,就好好锻炼一项本领、钻研一个技术,多在社会大学深造,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更新发展,只要有钱,买一些经典和专业书充实自己是没有丝毫难度的;还可以考成人大学、在职学历。
愚者拼命,智者改命。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有学历的人总体上比低学历的人混的好,有出息。不排除低学历的人也大有作为。其实,我想说,既然在读高中,就拼搏一把,让自己感动。如果上了大学,那接触到的老师和学生更优秀,接触到的高雅的新生的事物更便捷,眼界境界更高远,空间平台更宽广,读的书看的报听的话也多了不少。
高考的对的,这是选拔人才的工具,如同科举般。可考什么,如何考,应该深究,不可故步自封,自个儿画圈圈。高中生,不是主导高考,也可以慢去想这个事情了。
现在的人动不动批评高考,批评来批评去,也找不出个方案出来,“无病呻吟”,托福雅思不也要考。浮躁啊,浮躁。高中生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学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的政治历史地理,是有用的 ,是非常好的,提高见闻,旁通规律。虽然,很多人学不懂,对于高手来说,可以说是乐趣,可以说是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基础。没有一个学问是多于的。只希望亲爱的同学们出了社会要把书本和社会结合,不要象牙塔氏的,不要榆木脑袋。只希望多增加经典(13岁前多背诵一些经典,然后解经,经典的力量是深处的,详看王财贵教授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经典是国家的过去与未来,决不能数典忘祖)。只希望早点分科,一门或者两门喜欢的多增加难度和分数、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减少分数和减轻难度,不要因为所谓一门不好而耽误终身。只希望同学们每天锻炼身体一小时,这不是体育生的专利,还要多学习传统养生法(无穷尽的)。只希望同学们多爱国、多孝敬父母、多尊重老师、多团结同学。只希望多学点古典音乐等才艺熏陶精神与品行。
同学们,好好读吧。带着目标和坚持上路,带着勤奋和方法上路,带着国家与民族上路。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凡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只要你敢闯敢试,培育善良与福报,那么你必成大器!(信丰五中罗杨柳)
以培养国之栋梁为己任
——暑假培训心得
语文教师罗杨柳
2016年6月19日,天气晴,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入南昌师范学院培训学院进行信丰新聘高中教师岗前培训。这次培训是大学至社会转型期的第一个培训,很有意义。来南昌前,我曾想过一个问题——如何教好高中语文?有了些许零碎的想法。通过这次培训, 自己的视野开阔了不少,对于如何教好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得中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有诸多经典书籍滋养,特别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的传统经典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引导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毛主席爱读兵书,尤推《孙子兵法》,他深刻地把握了其中的精髓并灵活的运用到了具体实践当中,著名的”四渡赤水”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毛主席经常从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厚植根基,值得当代人学习。读经则根底厚,读史则思智强。作为一名准高中语文老师,我有很大的责任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之美,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人生思索。国学更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智慧的积淀和结晶,我们的学生不应该丢掉,否则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特质。个人觉得,中学时代,学生学的传统文化篇目还应增多。就目前来看,学生的语文功底较以前偏弱,这不单纯是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政策和教育体制是关键。经典传统的教育要从小培养,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政府正在扭转这个情况,比如开设书法课,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现在学校和家长都提倡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也列了一些参考书目,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有一些想法,一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国学素养,国学经典鲜有列出来;二是列了很多课外书,这些书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最好要以本土书为主,一个连自己国家文化都不了解的人怎么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一个翻译连中文都没学好怎么当好翻译?只要是好书皆可读,也要有主次先后分明。若真正夯实了国学素养、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成绩自然上得去。不光看传统经典,也可恢复传统的吟诵方法,语文早读课不是朗读课,更不是哑巴课,吟诵把语文当做快乐,纾解身心,一举多得。中国古代教育诗礼乐是不分家的。在上述的基础上发展写作、发展书法自然水到集成。另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也是关键,没有兴趣不可能长远的学好。 过多的填鸭式和压迫式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培养创造力。所以我认为国学为主的经典学习和以兴趣为导向的根本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两驾马车:语文不立,学生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不赞同培养学生以分数论英雄,三好学生以分数来评定。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高考也可能耽误了一些人的发展, 一个学生因为英语不好而没有考到大学,止步进一步学习, 很可惜。每个学生都有其潜力和闪光处,老师应积极发现、引导。毛主席在苏联会见留学生时说过,把主要的科目弄懂,其它科目合格就好,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像苏轼这样的全才很少,术业有专攻, 不是要学生只学一门,而是要以一门或者几门为主,是自己热爱且擅长的,其它科目作为参考,按照比例算分。有一个现象,学生往特长生方向有时候和成绩差有关联,我觉得在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只要志于爱好,都可以的,读书差才学艺术这个逻辑应该不成立。
老师可能成就一个天才, 也可能毁了一个天才。记得爱因斯坦在学校多次被领导老师批评,还面临劝退的窘局,有些老师根本没有想到爱因斯坦能成为物理界、科学界的巨擘,事实却摆在面前,这“不可思议”。一些人在成长的初期不被别人看好,但作为老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另外除了教好语文之外,我还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建国初期,国内百废待兴,一大批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的怀抱,只因一片赤子之心。不因国强与弱,不因发达与发展,可赞可叹。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今后将会着重从具体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是让学生强健体魄。 毛主席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个人没有身体,不管有多大抱负,一事无成,学生时代是锻炼身体的最好的时光。身体强健,好处很多,使毅力更顽强,使思智更缜密,使学习更有动力。
三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 志之强者,不在胜人,在自胜。志向是以为国家、人民的贡献为标准的。理想越远大,进步就越快。一些学生对前途茫然,对生活无望,心理问题的现象时有,有了真正的志向内心才会安定下来,不惧于困难险阻,不扰于前进坎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告诉学生多读善书,多读经典的书是才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石。
四是以德化人。德者,才之帅也。我应以德来感染学生,不断提升其道德修养,道德不是空的,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当中, 要在具体入微中得到升华。蒙学中的《三字经》有很多教小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洒扫应对之礼很具体。学生进入学校首先是要学习道德、学习礼仪,有余力则学文,一个学生如果成绩好但是道德品质败坏是很痛心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 老师共同来引导。同时,利用闲暇时间找学生谈心,谈心可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帮助他们切实解决生活和学生的一些困惑。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古代教育是一对的, 是培养精英化的; 现在条件变了,时代发展与过去有很多不同之处,可以尝试课堂外的一对一和课堂内的一对多。
五是让学生不远离生活,热爱劳动。美国的学生很喜欢运动,喜欢去外面体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