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既然为后学而来,那么老约翰看孩提耶稣,为什么会断定他就是圣人?《圣经》本非信史,此其一也。有志不在年高,此其二也。尤其《新约》是一部大搞个人崇拜的著作,里边对耶稣的诸多描述与《西游记》的创作手法类似。另外古圣先贤多有年少立志少年老成者,据史书记载有黄帝、周文王、吴季札、颜回、子思、王通、王阳明等等。其余天赋异禀聪颖早慧的文人才子便更是不胜枚举,为人们熟知的有贾谊、曹植、王勃、欧阳修、仓央嘉措、纳兰性德、梁启超等等。当然,早熟未必能秀实,晚成未必是大器。无论德与才,必须终身学,不学而论德与才,好比打仗放空炮。放空炮虽说偶尔会欺人于一时,但终究不免自欺,君子勿自欺也。历史上既有早登科第而以权谋私者,也有晚年被用而大节有亏者。可见君子终日行,不离于缁重。所谓缁重者,道学自修也。君子一念不慎,则不免于自欺;念念不忘,亦仅限于自保;务必推诚于天下,著信于四海,方不失为谨遵圣贤教诲,进而逐渐跻身圣贤之列。此乃天职,非关人职,人职有众多,天职只一个。做人的天职,即做君子。君子有圣君子,有贤君子,有士君子,有庶君子。圣君子平天下,贤君子治其国,士君子齐其家,庶君子修其身,人人莫不有君子之道也,故人人可以为君子。人人为君子,则何愁身不修,家不齐,国不治,天下不太平?反之人不为君子,却空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安天下,这就好比鹦鹉学舌,猩猩学步,哗众取宠,止增笑耳!因此,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岂虚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