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作者:晨曦
母亲今年已91岁高龄,身板还算硬朗。不过体力大不如从前,前几年邻村有集会她总会走去转转,可现在却变成了母亲心里的一种奢望。
母亲是一位严谨守信的人。在那挣工分的年代,她从来不沾集体和邻里的半点便宜。和男劳力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认真干好队里分配的各项农活,因此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母亲养育我们兄弟四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始终恪守着高尚的品德。母亲讲述的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天大哥外出给队里放猪,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捡到一张被人偷吃了肉的羊皮,喜出望外的哥哥把它拖回了家,指望它能让家人填饱一顿肚子,可母亲看到后惊吓不已,执意带着哥哥把它交给住队干部。当干部了解情况后,当场表扬了母亲,作为对母亲的奖励,让母亲又把羊皮带回了家。那天全家依旧没有踏实地填饱肚子,羊皮成了母亲为家里计划的两个月的口粮。虽然那天都没吃饱,但感觉那是家里人一生最难忘的美味佳肴。在那饿死人的日里,母亲没有偷拿过集体或邻里的一丁点东西,都是母亲口中省食,用一双勤劳的手拉扯着没有让家里人饿死。为了充饥母亲总是大碗地喝咸水,然后把一丁点食物放进嘴里,好让嘴里留点食物的味道。生活虽苦,有了我,母亲却没有因家里多一口人而悲观,反而总是乐呵呵的。
在儿时,有病的时候,母亲总会做一碗香喷喷的葱花面条,雪白的面条中游荡着无数绿色的葱叶,甚是诱人。这时母亲会催我:“快趁热喝下,发发汗就好了”,可我没有一点胃口,心想要是平时也能喝到这样的面条多好! 可当病好以后,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这种待遇就成了奢望了。
母亲的爱心时时感染着我,我从小就懂得感恩母亲。每次吃饭,我都是先喝稀的,把最后剩在碗底的那一点稠饭倒在母亲的碗里。母亲那时总感动得眼角闪动着泪花。夸我长大了。最终那饭母亲硬是又倒回到我的碗里。那时,我偎依在母亲的怀里给母亲许下了我人生的第一个诺言:“娘,等我长大了,我会给你拉一马车好东西吃!”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可我依然尝到了生活的苦涩。苦涩中隐隐含着一种别样的幸福,我知道,这种幸福来自于母亲。大哥那时已成了队里的牛把式,队里优待他们的是起五更犁地前牛把式们可以小灶一顿。面片、面条之类的每人喝一碗热汤。哥总舍不得喝,把饭端给母亲,母亲又总把我摇醒。我会好不客气地一口气把饭喝个精光。看着我咂嘴的模样,母亲开心地笑了。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不论再困难,每到春节,她提前就早早准备我们几个孩子的鞋帽衣裤,哪怕是一块破布她也会做出花样别致的新鞋新衣来。记忆中母亲为我做了一双松紧口布鞋,由于没钱买松紧带,母亲竟别出心裁地用旧袜筒给我缝上,当我神气地穿在脚上时,许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由于经济拮据,父亲的一个旧背心被耗子咬了个洞也舍不得扔,母亲又细心地在洞口缝上一个大大的红五星,于是又多了众人的啧啧赞叹。有人竟把它当做新潮款式,还模仿起来。为了给我们赶制新衣,母亲就多了加班、操劳,农活间歇时她就拿出随身带着的针线活,一针一线地缝着。就这样,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准有一件所谓的新鞋、新袜、或新衣放在床头。初一那天,看到我们穿着她 亲手缝制的衣服,母亲眉宇间流露出自豪和欢欣。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的双手满是老茧,但母亲粗糙的手很灵巧。
母亲从来都很节俭。记得小时候总爱缠着母亲去赶会,哪怕十里八里,赶会成了儿时的向往。那时的赶会只不过是徒步去一饱眼福罢了。启程时捎块干粮,回来时两手空空。记得有一次我随母亲去赶一个每年亘古不变农村俗称的老日子会,路上我像个欢快的小麻雀。刚到了会上我一眼看到让我眼馋的亮晶晶的模型手表,那时多想拥有一块儿那样的手表。缠着母亲要,母亲走过去一问,竟然要五分钱一块。母亲摇摇头,扯着我无奈地向人群中走去。那块手表也成了我永远的遗憾。母亲过惯了苦日子,她尝遍了人世间的苦涩和艰辛。一直到现在她总用节俭教育着我们。
母亲患有高血压,2013年在我的再三劝说下,母亲去到平顶山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没到一周母亲就执意出院回家。她说:“没病没灾的让我住这里干嘛?高血压碍啥事?那就不是个病,回去给我买点药,我注意着就是了。”母亲就是这样的人。母亲的品德一直影响着我。
母亲很重感情,用行动诠释着对我们和这个家的爱。母亲的娘家在青岛。是工人家庭,全家人都有舒适的工作,母亲识字又懂英语,完全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没有舍弃我们,含辛茹苦,和我们相濡以沫,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给了我们家的温暖。
母亲是伟大的。从串房檐住,到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漏天的草庵,从土坯草房,到青砖瓦屋,再到宽敞的平房。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世界。母亲一生盖房四次,记得75年的那场大雨把在当时全家引以为荣的三间草房的北山墙浸淋得不到四指厚,屋脊、房檩摇摇欲坠,危情中母亲最能给全家以安慰。她向邻居借来木桩稳稳地把危房支撑了下来。随后就是借来钱买了一头小猪,不辞辛苦地剜菜薅草,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它,母亲把改善危房的希望都寄托在小猪身上。快到年底的时候,小猪已经长到100多斤了,经常看到母亲爱抚着小猪喃喃自语,暗自落泪。终于母亲下了很大决心,把小猪卖了。换来了不多的几张钞票。母亲随即吩咐大哥借来架子车拉回一车白石灰,买来一车青砖。在母亲的张罗下,快要淋塌的土墙换成了外光里生的砖墙。看着安全的墙壁,母亲昔日的辛苦一下子就没了,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不论条件如何,母亲的慷慨和热情都成了师傅们和街坊邻居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芝麻开花的季节,为了能让我们吃得稠点,母亲一放工总会拿起篮子顶着烈日打芝麻叶去。偌大的芝麻地,只时隐时现地看到母亲那瘦弱的身影。当硕大的一篮子芝麻叶被母亲驼到家时,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顾不得洗一把脸,母亲已把芝麻叶浸在了锅里。因为新采下的芝麻叶需要用水煮沸炸透才可以吃。如果采的多,还可以晒干保存。灶火映红了母亲脸。忽然母亲匆忙地扒起了灶灰,因为她想起上次做饭时烧的两块红薯。刨出来,用嘴吹净,便是母亲的一顿午餐。由于红薯烧的不太熟,加上天热赶趁,那次没等芝麻叶炸好,母亲就得了急性肠炎。那时工人团部有一位保安的张医生,闻讯赶来,按穴针灸,才让母亲转危为安。感谢张医生。他给了母亲第二次生命。也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母亲心里总有一种愧疚。条件好了,把母亲接到了城里,想让她享享清福,可每天依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不是抢着做饭,就是抢着刷碗、拖地。集市近了,母亲一有空就会去那里转转,看看那里什么便宜。虽然母亲从不爱给自己买东西,但每逢从外面回来,不是手里为我掂一兜热豆腐,就是为孙女买一个热腾腾的火烧,或者一件鲜艳的衣裤,母亲心里永远都惦记着别人。
母亲的心时刻装着家,每逢收秋、种麦母亲都会提前叮嘱我要早点送她回去,二亩地的庄稼是她的牵挂,虽然出不上什么大力,但小活母亲还是抢着干。亲眼看着庄稼颗粒归仓也是对母亲的一种安慰。每次回去,她总舍得给街坊邻居的孩子捎点礼物,为邻处事,母亲永远都是我的榜样。 母亲很爱干净,每天不光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还把屋里屋外收拾的井井有条。家因母亲而变得倍加温馨。 母亲就是我温暖的家,母亲走到那里我的心就会牵挂到那里。
祝愿母亲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