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 源》
诗人:胡传中
青篙刺破蔚蓝天,墨瓦研云带露煎。
油菜熔金淬春雨,茶枪点雪煮松烟。
石桥影载千年月,纸伞香浮半壁涟。
欲问武陵何处是,澄波已卷画中妍。
【作者简介】胡传中,汉族,1966年出生。从事过文化工作,现供职施工企业,喜欢交友、阅读、旅游,其作品或以古典词牌传递文化根脉的深沉感怀,或以现代诗风展现农村和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有作品在赛事中获奖。
胡传中的《婺源》构建了一幅动静相生的江南文化长卷。“青篙刺破蔚蓝天”以锐利的视觉冲击破题,将撑篙动作升华为对自然秩序的诗意征服;“墨瓦研云带露煎”则通过屋瓦与云露的微观互动,揭示徽派建筑“与天对话”的营造智慧。这种“以动写静”的笔法,使婺源的山水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全诗通过“油菜熔金淬春雨”与“茶枪点雪煮松烟”的意象对仗,将农耕文明与士人雅趣熔铸一炉。前者以“熔金”喻示油菜花海的视觉震撼;后者以“点雪”象征茶芽的精致。当“石桥影载千年月”与“纸伞香浮半壁涟”相遇,时空在桥影与伞香中完成折叠,婺源的千年历史与当下生活形成超现实的对话。
“欲问武陵何处是,澄波已卷画中妍”以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作结,却颠覆了传统隐逸叙事的逃避性。这里的“武陵”不再是避世之所,而是通过“澄波卷画”的动态呈现,将婺源重构为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场域。这种主题升华,使诗歌超越了地域书写,成为对江南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全诗以“天—地—人”的三维空间构建诗意宇宙。“青篙刺天”指向垂直维度,“墨瓦研云”连接天地之间,“石桥载月”横跨水平空间,最终在“澄波卷画”中实现空间的整体性呈现。当诗人追问“武陵何处”,实则是将地理空间升华为文化空间,婺源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栋建筑,都是江南文化基因的载体。“油菜熔金”与“茶枪点雪”构成黄白对比的色彩谱系。金色象征农耕文明的丰饶,白色隐喻士人文化的纯净。诗中的“熔金”与“点雪”通过色彩的冷暖碰撞,实现了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意象的审美转化。
“墨瓦研云带露煎”通过触觉(研)、视觉(墨瓦、云)、味觉(煎)的通感,将建筑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纸伞香浮半壁涟”则以嗅觉(香)、视觉(涟)、触觉(浮)的交织,创造出超现实的意境。这种感官通感在婺源文化中有着深厚根基,如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的味觉体验、徽剧“高亢激越”的听觉冲击、歙砚“细润如玉”的触觉反馈,共同构成多维度审美体系。全诗以“刺破—研—熔—淬—载—浮—卷”的动词链构建动态骨架,又以“蓝天—云—春雨—松烟—月—涟—画”的静态意象形成张力。这种动静对比在婺源景观中得到具象化呈现:江岭的梯田花海是动态的视觉盛宴,思溪延村的明清古宅是静态的历史沉淀;篁岭的晒秋习俗是动态的文化表演,虹关的古樟树是静态的自然图腾。动静相生中,诗歌实现了对婺源文化的全景式捕捉。
“欲问武陵何处是”以虚笔收束全篇,将前六句的实景描写升华为哲学追问。这种虚实相生在婺源文化中处处可见:理坑的“尚书第”是实体建筑,“理学名邦”的匾额是精神象征;汪口的俞氏宗祠是物理空间,“孝悌忠信”的家训是文化基因。诗歌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婺源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符号,完成了从“在地性”到“普遍性”的审美跨越。
婺源的油菜花在春雨中熔金,墨瓦在云露中研煎,游客的脚步声已从牛铃声变为快门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诗中“画中妍”的意境始终未变,这是文化主体在充分吸收现代性后依然保持的精神优雅。胡传中的诗歌,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江南文化的过去与现在,映照出所有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共同命题:如何在守护文化基因的同时,完成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婺源》给予读者最珍贵的礼物。
诗评作者介绍: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赏析》《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红楼梦100个热点话题深度解读》,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心湖涟语》等。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