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诚书法课堂之两百集书学小语
(收官之作)
共情书写,永不停步
——“书学小语”刊发两百期感言
牟诚
“书学小语”在松筠社长的热情支持下,总共刊发了两百期,暂告一段落,该与朋友们说再见了。
这两百期“书学小语”中的内容,绝大多数来自于那册小书《落笔闻声》里的两个栏目“书学小语”84篇和“课间随笔”65篇,以及“品味书艺”中的数篇。再加上近一两年随时又写的若干,累积成了总的篇目。
《落笔闻声》是我个人关于书法的心语,其内容记录了我在多年书法讲授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当时是发表在我的新浪博客里的文字,后来经过整理装订成一本小册子,抒发一点个人感受,直言白话。
书法讲授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此投入的精力和做出的努力不亚于我平时的工作。讲授也是学习,而平日的积累更为重要。
我在《落笔闻声》的“自序”中写到感受:“每一次回望,总可见昔日所书之幼稚和青涩,缺失与遗憾多多”,学然后知不足,从比较里看到自身的差距,所以必须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继续努力,永不停步。
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与不同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中,也增加了我的学识,得到教育和启示。送孩子来书法班学习,许多家长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责任,实际上其中也包含着一种亲情和一份深爱。爱使家长们对孩子百般呵护,悉心照料,同时也寄予厚望。
每每看到这些,我更强烈地感受身上的责任之重。同样,成人的书法研习也需要老师的细心讲解与指导。面对那么多求知与渴望成功的学员,我依旧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与汉字为伍,书写是生活的一种表达。作为一门艺术,书法源自生活,生活是书法赖以提高的基础,书法是生活情趣借以表述的一种方式。
当然,书法中更多的是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其中的精神内涵,有着我们平素不可或缺的高雅品位与品质。于此,在我看来,研习书法的朋友们一定是热爱生活的群体,在快乐的研习中学习进步,在严格的独处中塑造一个新的自我。
自加入桑榆文学社这个群体,时间虽短,在松筠社长的热心组织和推荐下,刊发两百期《书学小语》,受到了众多朋友们的热情关注。
在每一篇关于书法的文字刊发之后,带动了许多学员们的热情,在群里,有对拙文的追索和学习不止的寻问,有老师对拙文的细致阅读和分析透彻到位的点评。这样的互动更令我感动和惊叹。
同时还有文学社的松筠社长、文辉社长与编辑们每期认真地编排并配图发表,这一切都是充满热情的文学社老师们共同努力付出和心血汗水的凝结。
在桑榆文学社的这个平台里,我又遇到了那么多热爱书法的朋友。非常难得,能和大家一起研习,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我的学习感受,也是一份幸运。
每当拙文刊发之后,朋友留言和收藏,积极书写感悟。能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隔屏教学,于我也是一种快乐,只要朋友们有一点点收获,便是我的无比欣慰。
在此期间,还有未曾接触过书法的朋友,因为受《书学小语》的影响,也走进了书法研习的队伍,这更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借此机会,向桑榆文学社的各位老师们表示最深情的敬意和感谢!
严格地说,做一位合格的书法老师不是容易的事,我个人与此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
首先要做到有职业素养,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这需要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还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包括对自身行为和言语的约束。更需要有文化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书法教学本身是一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习书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研习的过程,就是与书法共情。无疑,那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曾经的过往,瞬间逝去,墨痕留在纸上,记载着岁月的脚步。
诗曰“不见前路多坎坷,空杯邀月吾心宣”,借此与朋友们共勉。
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接每一个值得期待的明天。
(写于2025年11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