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埃琳娜·罗斯离京后的三周,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日都像在浓稠的琥珀中缓慢流动。陈序尽力维持着日常的节奏,继续《凝尘》的观察记录,梳理《元系札记》,甚至开始尝试新的材料实验。但一种难以言说的悬置感,如同阁楼里挥之不去的尘埃,弥漫在他呼吸的空气中。他不再像初出茅庐时那样焦灼地期盼结果,却也并非全然的超然。那扇被埃琳娜推开一条缝隙的、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其后的光景太过未知,足以让任何尚有野心的人心绪不宁。
他照常与林女士通电话,交流一些技术细节或展览后续,两人都默契地避而不谈纽约之事。仿佛那是一次偶然的星际信号接收,或许再无回音。顾经纶那边更是沉寂,如同暴风雨来临前海面的反常平静。
就在陈序几乎要将这次会见归类为一次珍贵的、但无后续的历练时,林女士的电话在一个深夜打了过来。她的声音透过听筒,带着一种被强力压制后仍不免泄露的震动:
“陈序,邮件。PS1那边的正式邀请函。”她顿了顿,似乎在平复呼吸,“不是群展。是……个展项目。‘焦点:陈序’系列,明年秋季。他们想要《蚀》、《涌流》,以及你《元系》中至少三件新作,包括正在进行中的《凝尘》。”
个展。纽约。MoMA PS1。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像一道无声的霹雳,在陈序的脑海中炸开。他甚至能感觉到耳膜因瞬间的血压变化而产生的嗡鸣。不是作为众多艺术家之一参与群展,而是独自一人,在当代艺术的顶级殿堂之一,呈现一个完整的、带有学术梳理性质的个展。这远远超出了他最大胆的预期。
他握着手机,半晌没有出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紧紧扼住。
“陈序?”林女士在电话那头唤他。
“……我在。”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条件呢?”
“条件很专业,也很苛刻。”林女士迅速恢复了平日的干练,“预算、运输、保险、布展周期、宣传配合……细节非常多。但核心是,他们认可你的艺术方向,认为你的‘场域构建’和‘物质哲学’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主流叙事的独特视角。埃琳娜在内部推荐报告中写道,你的作品‘在极简的科技外表下,蕴含着东方式的宇宙观和深邃的时间性,为全球当代艺术对话提供了新的词汇’。”
东方式的宇宙观。深邃的时间性。新的词汇。这些评价,像沉重的冠冕,骤然加诸其身。陈序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种近乎恐惧的责任感。他的作品,将被置于那样一个高倍数的显微镜下,被无数双挑剔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眼睛审视、解读、评判。他能承载得起这样的期待吗?
“你需要尽快给我答复,”林女士提醒道,“同时,我们需要开始全力筹备。时间非常紧张。”
“我……需要想一想。”陈序说。他需要消化这过于巨大的信息,需要评估自己是否真的准备好了。
“可以,但不能太久。”林女士理解地说,“另外,顾总让我转告你一句话。”
陈序屏住呼吸。
“他说:‘海来了,就看你的船了。’”
海来了,就看你的船了。
陈序缓缓放下电话,走到窗边。深夜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但那光芒此刻在他眼中,似乎与远在彼岸的纽约的灯火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等待他扬帆远航的海洋。
机遇的惊涛骇浪已扑面而至,再无退路。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阁楼里的一切——那些沉默的材料,运行中的《凝尘》,堆积的笔记……它们不再仅仅是他个人探索的痕迹,而是即将驶向风暴的航船上的压舱石和风帆。
他知道,他必须给出答案。
而这个答案,早已在无数个孤独创作的深夜里,被注定。
第四十六章
接下PS1个展的项目,如同按下了一个无法停止的加速键。陈序的生活瞬间被切割成无数个需要同步进行的碎片。与PS1团队越洋会议,讨论展览空间、作品布局、技术需求;与林女士及其团队细化预算、协调国内外的运输与报关;与工程师、程序员反复测试《涌流》的国际电压适配和稳定性,为《凝尘设计可远程监控和调节的落尘系统;最重要的是,他必须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元系》中至少两件全新的、能与《蚀》、《涌流》、《凝尘》形成有力对话的作品。
阁楼彻底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时指挥部。墙上贴满了PS1展厅的平面图、时间进度表、待办事项清单。各种设备的低鸣、通话的余音、翻阅资料的窸窣声取代了以往的静谧。陈序像一枚被上紧了发条的陀螺,在不同的事务间高速旋转,常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靠着浓咖啡和强烈的意志力支撑。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PS1方面对细节的要求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份作品说明能来回修改十几稿;运输公司对《涌流》中特殊悬浮液的航空安全标准提出种种质疑;新作品的构思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时而陷入僵局,时而又因焦虑而变得面目模糊。
他感到自己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皮筋,随时可能崩断。有几次,在越洋会议中因为一个无法立刻解决的技术难题而遭到质疑时,那股久违的、想要愤怒反驳的冲动几乎要冲破喉咙。但他死死地压住了。他想起顾经纶的“踩油门”,想起沈院长的“守住心性”。他学会在情绪即将失控的瞬间,深呼吸,将注意力拉回到“解决问题”本身,而不是情绪的宣泄。
在这个过程中,林女士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处理了大量繁琐的行政和外联工作,为他屏蔽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顾经纶则在他一次近乎崩溃的边缘,派人送来了一盒顶级的沉香,附言只有二字:“静心。”
他将沉香点在工作室的角落,清冽沉稳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像一双无形的手,抚平他焦灼的神经。他意识到,真正的修炼,正是在这等高压和混乱之下,能否依旧保持内心的“静气”与“目标感”。
新作品《星骸》的构思,正是在一次焚香后的深夜浮现。他设想将废弃的电子元器件(CPU、内存条)内部极其精密的硅晶结构和电路,通过高分辨率扫描和微雕技术,蚀刻在一系列厚薄不一的黑色玄武岩板上。这些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欲望巅峰、却又被快速淘汰的“科技化石”,与形成于亿万年前的火山岩并置,形成一种关于时间、文明、存在与废弃的强烈隐喻。岩板背后同样嵌入微弱的、冷色调的LED,光线从岩石的天然缝隙和蚀刻的电路纹路中隐隐透出,仿佛这些“星骸”内部,仍残留着不肯熄灭的文明余烬。
这个构想兼具了观念的强度与视觉的震撼,制作工艺也极具挑战。陈序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心力,与微雕工匠反复沟通,在坚硬的玄武岩上试验不同的蚀刻效果。失败是家常便饭,但他已能平静面对,将其视为通往最终效果的必经之路。
在忙碌的间隙,他偶尔会停下,看着在角落里默默“生长”的《凝尘》。粉尘已堆积得稍厚,石板的肌理在粉覆盖下呈现出一种更加朦胧、深远的意境。这种缓慢的、几乎无视外界喧嚣的“创作”,与他眼下高速运转的状态形成奇特的对照。
他仿佛同时驾驭着两条时间之河——一条是外界要求的、飞速奔向deadline的急流;另一条,则是他内心守护的、缓慢沉淀的深潭。
他必须学会,在这两条河流中,同时航行。
第四十七章
赴纽约前的最后两个月,是炼狱般的冲刺。 《星骸》系列的第一块主石板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达到了陈序理想中的效果——冰冷坚硬的黑色岩石上,蚀刻出的微观电路如同神秘的远古符咒,在背后幽光的映衬下,既呈现出科技造物的精密感,又散发着某种非人间的、永恒的神性。与此同时,另一件构思相对简单、但与《凝尘》形成动静对照的作品《息壤》也接近完成。他利用磁流体在不同频率电磁场作用下的形态变化,在一个浅白色陶盆中,模拟出一种如同大地呼吸般缓慢起伏的黑色“活”的景观。
签证、机票、物流、保险、宣传物料……无数琐碎的细节需要最终确认。陈序的英语在高压下被迫突飞猛进,已经能够独立与PS1的技术团队进行专业沟通。他的体重下降了近十斤,眼窝深陷,但眼神却愈发锐利和沉静,像一块被反复锻打的精钢,褪去了最后的杂质。
临行前一周,顾经纶再次邀他喝茶。还是在那个山间的茶室,秋意已深,庭院里的枫树染上了绚烂的红色。
这一次,顾经纶没有问任何关于筹备进度的问题,只是慢条斯理地泡着茶。茶过三巡,他才放下茶杯,看着陈序:
“船,检查好了?”
“检查好了。”陈序点头。
“海图呢?”
“在心里。”
“嗯。”顾经纶似乎满意了这个答案,“记住,出了这片海,风浪是自己的,航道也是自己的。别人的灯塔,可以参照,但别当成唯一的坐标。”
陈序明白,这是在提醒他,在国际的舞台上,既要能融入对话,更要保持自身文化的根性与艺术的独立性。
“还有,”顾经纶目光投向庭院中那棵绚烂的红枫,“花开到最盛时,离凋零就不远了。名气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别让它成了你下一段航程的压舱石。”
陈序凛然,将这句话牢牢刻在心里。
离开茶室时,顾经纶送给他一个小木盒,里面是一块未经雕琢的、温润古朴的田黄石。
“带着它。有时候,摸摸石头,比看再多屏幕都有用。”
陈序郑重接过,感受到那石头传来的、沉甸甸的踏实感。
出发前夜,陈序独自在阁楼里做最后的检查。所有作品都已妥善封装,准备启运。阁楼里前所未有的空旷,只剩下一些带不走的工具和材料。《凝尘》的落尘系统已设置为最低限度的维护模式,等待着数月后,与他一同在纽约重新启动。
他站在空荡荡的阁楼中央,环顾四周。这里见证了他最深的绝望,也孕育了他最初的希望。如今,他即将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没有激动,没有忐忑,只有一种即将踏上命中注定旅程的、近乎悲壮的平静。
他知道,他带走的,不仅仅是几件作品,更是这一方小小天地所赋予他的全部——那些沉默的坚持,那些与材料厮磨的日夜,那些在失败中积累的智慧,以及那颗被反复锤炼后,愈发清晰而坚定的心。
窗外,是北京熟悉的、灯火阑珊的夜。
而他的目光,已穿越重洋,投向那片未知的、等待着用作品去对话的、更广阔的海域。
野蜂,终将振翅,飞向大洋彼岸。
---
(第四十五至第四十七章 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荣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得一等奖。“2024——2025年荣获《中国艺术家》杂志社年度优秀作者称号”荣誉证书!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