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向死而生
赵志超

2025年的盛夏,本该是万物蓬勃的时节,却被一连串沉重的消息蒙上阴霾。从4月浙江绍兴纺织大佬毕光钧因中东市场巨额亏损坠楼,到6月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背负5亿元债务跳楼,再到7月浙江建投董事沈康明、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相继以极端方式离世,短短四个月间,五位曾经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的民营企业家,相继告别了这个他们奋力打拼的世界。这些悲剧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歌,更折射出转型期社会中,人们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困惑。但当舆论在惋惜中追问“为什么”时,我们更该清醒地认识到:轻生从来不是解脱的出口,“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朴素箴言,恰是穿越黑暗的精神灯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生存智慧,方能指引我们在绝境中寻得生机;而“风雨过后是彩虹”的坚定信念,终将让我们明白“一切都会过去,没有迈不过的坎”。唯有敬畏生命、直面困境,方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无限的价值。
轻生现象从来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属困境,它跨越阶层、穿越时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过太多遗憾。战国时期,屈原遭奸佞陷害流放沅湘,眼见楚国大厦将倾,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让生命的可能性戛然而止;民国女作家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在病痛与情感的双重折磨下,年仅31岁便在香港病逝,临终前那句“我将与碧水青山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道尽了未竟的遗憾。国外亦然,梵高在贫病交加中割耳自戕,这位艺术天才未能等到自己作品被世界认可的那一天;海明威在晚年饱受病痛折磨,最终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位曾写下“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文学巨匠,终究没能战胜内心的绝望。
这些悲剧的背后,藏着相似的困境与相通的迷思。从现实层面看,生存压力的过载是直接诱因。对企业家而言,资金链断裂的焦虑、负债累累的煎熬、企业倒闭的重负、事业失败的愧疚,如同无数根绳索将他们缠绕。刘文超熬过了三年疫情,却没能扛过原材料价格的第五次暴涨;曾育周为填补资金缺口借入高利贷,最终因现金流断裂走向绝路。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业的重压、职场的内卷、生活的窘迫,也可能成为压垮精神的重担。

从精神层面看,认知格局的局限是深层根源。许多人将事业的成败、财富的多寡等同于人生的全部价值,一旦遭遇挫折,便陷入“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我否定;更有人将死亡视为逃避问题的捷径,却不知“一了百了”只是自欺欺人,留下的却是家人无尽的悲痛和未尽的责任。从社会层面看,心理支撑的缺失也不容忽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伪装坚强,却忘了求助外力支持也是一种勇气,当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终便可能突破心理防线。
然而,轻生终究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它不仅辜负了生命的馈赠,更违背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智慧。这句俗语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生命是一切可能的前提,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一旦放弃,便意味着永远失去了弥补的可能。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早已昭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为逃避困境而选择死亡的人,虽然壮烈,却无法解决问题,更谈不上价值。曾育周或许以为坠楼是解脱,却留下了未竟的事业和悲痛的亲人;刘文超若能多一份坚持,或许就能等到行业回暖的转机。梵高倘若能熬过贫病交加的岁月,便能亲眼见证自己的画作成为艺术瑰宝;海明威若能正视晚年的困境,或许还能创作出更多不朽名篇。生命的可贵,正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和无限可能性,正如美国作家塞思·戈丁所言:“与其期盼着你的下一个假期什么时候来临,不如开始一种你不需逃避的生活。”逃避从来不是办法,直面才是唯一出路。
在人类直面困境的精神图谱中,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如丰碑般矗立。这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在狂风暴雨的年代里,用一生诠释了“向死而生”的真谛。他的童年浸满苦难,战争的烽火灼烧着青春,艰苦的劳动锤炼着筋骨,布尔什维克的信仰则为他注入了精神的钢铁。当革命的枪林弹雨让他身负重伤,当病痛的魔爪逐步吞噬他的健康,从腿部中弹到脊椎受损,从双目失明到全身瘫痪,这位曾驰骋沙场的战士,最终被禁锢在病榻之上,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八章中,当战斗能力彻底丧失、无法再为理想奋斗时,绝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保尔曾颤抖着举起枪对准自己的胸膛——那一刻,他的困境不比负债累累的企业家轻松,他的绝望不比遭遇重创的普通人微弱。但就在扳机即将扣动的瞬间,信仰的光芒穿透了黑暗,他清醒地意识到:死亡不是英雄的归宿,放弃才是对生命的背叛。

保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震撼人心的独白,既是“保尔”——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灵魂觉醒,更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放弃自杀的念头后,他以惊人的毅力转向文学创作,用仅能活动的手指摸索着写字,在黑暗中口述、由他人记录,将自己的战斗经历、理想信念倾注于笔端。每一个文字都凝聚着血泪,每一页书稿都闪耀着光芒,他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完成了生命的涅槃,证明了即使身体被禁锢,精神依然可以翱翔于苍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告诉我们:困境的极致不是死亡的理由,而是生命价值升华的契机;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后依然能爬起来,用残缺的身体书写完整的人生。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古老智慧,在保尔·柯察金与无数逆袭者的故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困境中的坚守不是消极苟活,而是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的战略智慧。74岁的褚时健,曾是叱咤风云的“烟草大王”,1999年因经济问题入狱,2002年保外就医时已身无分文、疾病缠身。但他没有被绝境击垮,而是承包荒山种橙,从零开始学习种植技术,改良土壤、引进滴灌,在海拔1900米的哀牢山上,用十年时间培育出“褚橙”品牌。85岁时,他的橙子通过电商销售年销售额超亿元,从阶下囚逆袭成“中国橙王”,用行动证明只要“青山”仍在,就不愁“柴烧”。
在债务困境的破解上,更是有无数人用实践印证了“留得青山在”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巨人网络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因巨人大厦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被戏称为“中国首负”,妻离子散、公司倒闭。但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闭关三年,反思教训,向朋友借款50万元重新创业,聚焦保健品市场开发“脑白金”,创新“送礼”营销概念,精准定位中老年市场,最终在2007年实现身价500亿元的逆袭。锤子科技董事长罗永浩的“真还传”,更是家喻户晓。2018年底,锤子科技倒闭,罗永浩负债6亿元被列入失信名单,却公开承诺“会还清每一分钱”。2020年,他转型直播带货,首秀销售额1.1亿元,用6年时间还清全部债务,2023年“交个朋友”直播间在香港上市,从“失信人”变回“诚信标杆”。这些企业家的逆袭,与保尔在病榻上坚持创作的精神一脉相承——只要不放弃生命,不丢掉信念,就总能找到重新出发的道路。

普通人的逆袭同样动人。江苏无锡的“包工头”卫云培,因资金链断裂欠下30多万元外债,2018年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但他没有逃避,而是和妻子一起在农贸市场摆摊挣钱,起早贪黑、全年无休,只保留最基本的生活费,用7年时间还清全部欠款。在当地“类个人破产制度”的支持下,他顺利通过信用考验期,拿到了信用修复证明书,重新谋划新生活。还有那些靠送外卖5年还清债务、通过承包鱼塘逐步偿债、靠代驾工作重获信任的普通人,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守住“诚信”的青山,只要保留“奋斗”的火种,就没有烧不旺的未来。
“风雨过后是彩虹”,这句充满希望的箴言,恰是对困境与转机辩证关系的最好诠释。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那些看似毁灭性的打击,往往是成长的契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冒着生命危险在墙上画下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正是这片永不凋零的叶子,让绝望的病人重燃生的希望,最终战胜病魔。法国生物学家阿兰·邦巴尔在海上漂流65天,仅凭少量装备在汪洋中自救,不仅奇迹般生还,更发明了实用的自救设备,拯救了无数后续遭遇海难的人。他们的故事印证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出了精彩与担当。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前,失败了上千次,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他却乐呵呵地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正是这种在风雨中坚守的勇气,最终让他点亮了整个世界。德国音乐家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衰退,这对音乐家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爱情上的屡屡受挫更让他雪上加霜,但他在痛苦中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不朽乐章,让生命之火在逆境中燃烧得越发旺盛。
对企业经营者而言,“风雨”是行业周期的必然,“彩虹”是坚守与创新的回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肯德基坚定看好中国市场,以“平均每天开一家店”的速度扩张,巩固了龙头地位;苹果公司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推出iPod产品,实现了浴火重生。TCL创始人李东生曾说:“在困难的时候,企业不仅要坚定信心,还要懂得在困难中寻找机会。”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大四时开餐厅失败负债24万元,连盒饭都要分两顿吃,但他没有气馁,1998年怀揣1.2万元在中关村租4平米柜台创业,2003年非典期间果断转型线上,最终打造出市值超万亿元的电商帝国。这些案例都在印证:风雨是暂时的,只要坚守初心、主动求变,彩虹终将如期而至。
而“一切都会过去,没有迈不过的坎”,这句朴素的话语,藏着穿越困境的终极力量。人生如同登山,有高峰就有低谷,所有当下看似无法承受的苦难,在时间的维度上都会成为过往。美国现代女作家海伦·凯勒,九个月大时因病失去视觉和听觉,被永远禁锢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但她在沙利文老师的陪伴下,用手指触摸嘴唇学说话,在掌心写字认单词,最终学会五种语言,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人领悟声音的喜悦。”台湾画家谢坤山失去双臂和一条腿,却用嘴衔着画笔勾勒人生,作品充满生命的张力;英国史蒂芬·霍金,21岁时就被诊断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医生预言他仅剩两年寿命,但他用顽强的意志力不仅远远超越了医生的预期,更在轮椅上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们的身体被命运局限,精神却突破了一切桎梏,用一生证明:再残酷的命运,也无法阻挡一颗向往光明的心。

珍爱生命,不是消极地苟活,而是积极地活出质量、活出价值。对当代人而言,好好活着首先要重塑价值认知,打破“成功即一切”的迷思。物理学天才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企业家不必将企业的成败视为个人价值的全部,普通人也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自我否定。史玉柱从“中国首负”到500亿身家的逆袭,罗永浩6亿债务“真还传”的坚守,保尔·柯察金在病榻上的创作,都告诉我们失败只是过程而非结局,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的姿态而非一时的得失。
写于2025年11月25—27日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湘潭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播种芳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