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密雨·叩铁窗
接连数日,林慕羲如同幽灵般游荡在京兆尹大牢周边的阴影里。他不敢再轻易接触那个被收买的年轻狱卒,以免引起怀疑,转而将目标投向其他可能被撬动的环节——送饭的伙夫、倒马桶的杂役、甚至是偶尔出入的仵作。
他扮作不同的身份,在茶摊、酒馆、甚至赌场边缘,用银钱和话语小心翼翼地试探。过程缓慢而危险,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每一次交谈都可能暴露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嗜赌如命的伙夫,他得知女监的饭食是由固定的几个婆子负责分发,其中有一个姓孙的婆子,似乎格外贪财,偶尔会偷偷给些有钱的犯人多加点菜或传递些无关紧要的小东西。
通过一个满口怨言的杂役,他了解到大牢内部结构复杂,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女监区域,有些地方甚至传言有前朝留下的、早已废弃的密道,但具体位置无人知晓,只当是吓唬新人的鬼故事。
而那个“柳氏”犯妇失踪的丙字号区域,正位于女监最老旧的部分。
这些零碎的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图,在林慕羲脑海中逐渐拼接。贪财的孙婆子可能是一个突破口,而废弃密道的传言,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他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他设法接近了那个孙婆子的儿子——一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通过请客喝酒和“无意”间输给他一些钱,林慕羲很快与这个名叫孙小乙的混子称兄道弟。他没有直接提及大牢之事,只是旁敲侧击地表示,自己有个相好的丫头,因为主家犯事被牵连入了狱,想知道里面情况如何,能否捎个信什么的。
孙小乙喝得醉醺醺,拍着胸脯保证:“包在我身上!我娘就在里面当差!递个话儿什么的,小事一桩!不过……嘿嘿,你也知道,这担着风险呢……”
林慕羲立刻会意,塞过去一小锭银子:“让兄弟和伯母费心了,这点心意,给伯母买点茶喝。”
孙小乙眉开眼笑地收下,满口答应。
另一方面,林慕羲开始查阅所能找到的一切关于金陵旧城和京兆尹大牢历史的杂书、地方志。他在一家专收破烂古籍的书铺里,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埋头在一堆散发着霉味的故纸堆中,寻找着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本前朝遗老所著的、记录金陵掌故的残破笔记中,他找到了一段模糊的记载:前朝某位获罪的贵妃曾被囚于京兆尹大牢旧址(当时并非衙门),其家族曾暗中挖掘密道意图营救,但事败,密道入口被堵死,具体位置成谜,只隐约提及与“水”有关。
水?大牢附近有秦淮河的支流穿过,难道密道入口与水路有关?
林慕羲的心脏狂跳起来。他强压下激动,继续翻阅,但再也找不到更多信息。
这条线索虽然模糊,却给了他一个方向。
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探查大牢周边水道地形时,孙小乙那边传来了消息——他母亲孙婆子同意帮忙递个口信或一样小东西进去,但索价极高,而且要见一见“事主”,确认不是官府钓鱼。
风险极大,但这可能是唯一能与清墨取得联系,并确认她情况的机会。
林慕羲权衡再三,决定冒险一试。他不能亲自去见孙婆子,便让孙小乙带话,称“事主”不便露面,但可以加钱,并且承诺只是递个平安信物,绝无他求。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孙婆子最终同意,但要价是之前的三倍。林慕羲没有犹豫,将钱交给了孙小乙。
他写了一封极其简短、用暗语写就的信,大意是“故人安好,望自珍重,静待时机”,连同他当年离开金陵时,偷偷藏起的一片那尊碎裂琉璃盏上最晶莹的碎片,一起用油纸包好,交给了孙小乙。
接下来的两天,是前所未有的煎熬。林慕羲守在客栈房间里,感觉每一刻都无比漫长。他担心孙婆子变卦,担心信物被查出,担心这微弱的联系如同泡沫般破裂。
第三天傍晚,孙小乙终于鬼鬼祟祟地来了,脸上带着一丝得意和后怕。
“办成了!我娘冒着天大的风险,总算把东西递进去了!”孙小乙压低声音,“不过,那位王小姐……情况似乎不太好。”
林慕羲心中一紧:“她怎么了?”
“我娘说,她病了很久,一直很虚弱,也不怎么说话。收到东西的时候,她好像……好像哭了,然后又死死攥着那琉璃片,半天没动静。后来,她让我娘带句话出来……”
“什么话?”林慕羲急问。
孙小乙回忆了一下,模仿着那种气若游丝的语调:“告诉那人……‘琉璃易碎,此心不易。牢笼虽固,非我绝境。’”
琉璃易碎,此心不易。牢笼虽固,非我绝境。
林慕羲怔在原地,心中仿佛被重锤击中,又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与酸楚。她懂!她懂他的暗语!她知道他来了!而且,她并未绝望,她还在抗争!
这简短的回应,如同暗夜里最璀璨的光芒,瞬间驱散了他连日来的阴霾与焦虑。
她还活着,她的心志未垮!这就够了!
“多谢!”林慕羲又重重赏了孙小乙一笔钱,“告诉你母亲,大恩不言谢,容后图报!”
送走孙小乙,林慕羲独自站在窗边,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手中紧紧握着那片冰冷的琉璃碎片,仿佛能感受到另一端,那双清冷却坚定的手传来的温度。
密雨无声,却已叩响了冰冷的铁窗。
联系已然建立,希望虽微,却已点燃。
接下来,就是找到那条传说中的“密道”,或者,制造一个足以调虎离山的“混乱”。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京兆尹大牢那黑沉沉的轮廓,眼中燃烧着决绝的火焰。
---
第五十六章:惊雷·破金汤
与王清墨取得联系,如同给林慕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不再像无头苍蝇般乱撞,目标变得异常清晰——找到进入大牢的方法,救她出来!
孙婆子这条线不能再用了,一次传递已是极限,频繁联系必然暴露。他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那条可能存在的废弃密道上。
根据古籍记载和“与水有关”的提示,林慕羲开始对京兆尹大牢周边,尤其是靠近秦淮河支流的区域,进行细致入微的勘察。他扮作钓鱼人、货郎、甚至是风水先生,日复一日地徘徊在河岸、桥洞、废弃的民居附近。
大牢外墙高耸,墙体厚重,直接临水的一面更是光滑无比,难以攀爬。他重点排查那些可能与“水”相连的隐蔽入口,比如水下暗门、被杂草掩盖的排水口等等。
几天下来,一无所获。古籍记载本就模糊,历经朝代更迭、城市改建,即便真有密道,入口也极可能早已被彻底封死或淹没。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这条线索时,一个偶然的发现,带来了转机。
那是一个暴雨初歇的午后,林慕羲在距离大牢后墙不远的一处荒废河埠头勘察。雨水冲刷后,岸边淤泥滑落,露出了一截半埋在水下的、看起来像是人工修砌的石条。石条上似乎还刻有模糊的花纹。
他心中一动,不顾河水污浊,潜入水中仔细摸索。那石条连接着一个更大的、被淤泥和水草完全覆盖的方形结构,像是一个……废弃的水闸或者暗渠的入口?
他努力清理掉表面的淤泥,发现这方形结构由巨大的青石砌成,中间有一道明显的缝隙,但被厚重的铁锈和沉积物死死封住,人力根本无法撼动。而且入口完全位于水下,若非暴雨导致水位变化和淤泥滑落,根本不可能被发现。
这会不会就是那条传说中的密道入口?
希望重新燃起,但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如何打开这被封死的水下入口?强行破坏必然惊动守卫。
就在林慕羲对着这水下入口苦思冥想之际,金陵城内,一场由他亲手埋下引线的风暴,正悄然酝酿成型,并即将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影响到他的计划。
冯公公在彻底清除刘公公残余势力后,权势达到顶峰。但他并未满足,开始将手伸向了京兆尹衙门,意图将这个重要的京畿司法机构也纳入自己的掌控。这与京兆尹徐大人及其背后的一批清流官员产生了尖锐矛盾。
朝堂之上,暗流汹涌。而关于京兆尹大牢管理混乱、无故丢失犯人的消息,不知被谁泄露了出去,成了冯公公一派攻击徐大人的有力武器。徐大人则坚称是有人栽赃陷害,双方争执不下。
这场高层争斗,对于底层而言,最初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很快便波及到了大牢本身。
这一夜,子时刚过,林慕羲正在客栈房间内研究如何无声无息地打开水下入口,远处突然传来了阵阵喧嚣声,并且迅速变大,其中夹杂着兵刃交击和呐喊声!
他猛地推开窗户,只见京兆尹衙门方向火光冲天!隐约可见人影幢幢,似乎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怎么回事?!
难道是冯公公派人强行接管京兆尹衙门?!
还是徐大人不甘束手就擒,发动了反击?!
无论原因如何,这对林慕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乱之中,守卫必然被调动,警戒会出现空档!
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换上夜行衣,将弯刀和必备工具捆扎妥当,如同一道黑色闪电,冲出客栈,朝着大牢方向疾驰而去。
街道上一片混乱,有惊慌失措的百姓,有奔跑的兵丁,谁也顾不上他这个在屋顶墙垣间纵跃的黑影。
靠近大牢,果然如他所料!大部分守卫都被抽调去支援衙门方向的战斗,只剩下少数兵丁紧张地把守着大门和围墙,注意力也都被远处的火光和喊杀声吸引。
时机稍纵即逝!
林慕羲没有选择从正面强攻,而是凭借着多日勘察的地形记忆,绕到大牢后墙,找到那段临水的荒僻区域,毫不犹豫地潜入冰冷污浊的河水之中。
他游到那个被发现的方形结构前,掏出准备好的、用油布包裹的钢钎和重锤。此刻,远处传来的厮杀声掩盖了水下的敲击声。
他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下,将钢钎抵在石缝锈蚀最严重的地方,用尽全身力气,抡起重锤,狠狠砸下!
“咚!”一声沉闷的响声在水下扩散。
“咚!”
“咚!”
每一次敲击都震得他手臂发麻,冰冷的河水不断消耗着他的体温和体力。但他不敢停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开它!
不知道砸了多少下,就在他几乎力竭之时,只听“咔嚓”一声脆响,钢钎猛地向前一送,那块锈蚀严重的铁质门闩(或者是锁具的一部分),终于断裂了!
他用力推动那沉重的青石门,伴随着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石门缓缓向内打开,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散发着浓重霉味的洞口!
密道!真的存在!
林慕羲心中狂喜,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洞内狭窄潮湿,脚下是滑腻的淤泥,只能弯腰前行。他点燃一根小小的、特制的防水牛油蜡烛,微弱的光芒勉强照亮前方。通道一路向上,似乎通往大牢内部。
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
惊雷炸响于外,金汤破碎于内。
他能否趁这混乱之机,找到那个被囚禁在绝望中的身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荣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得一等奖。“2024——2025年荣获《中国艺术家》杂志社年度优秀作者称号”荣誉证书!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