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燕语信,亳州市文明办四级调研员,亳州市第八批、第九批选派干部,现任涡阳县标里镇李大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多年扎根乡村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文字记录变迁,将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村民的质朴与期盼,凝练成一篇篇饱含温度的驻村手记,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鲜活的“基层注脚”。】
春分刚过,涡阳县星园街道黄庄村的田垄还带着清晨的潮气——泥土翻起的新痕里裹着草芽,田埂边堆着鼓鼓囊囊的种子袋,远处农机“突突”的轰鸣中,无人机正低空掠过麦田,螺旋桨带起的风惊飞了麦尖上的麻雀。站在村东头高坡望去,成片麦田泛着嫩绿,像被春风熨平的绿绸子铺展在涡河岸边。可谁能想到,两年前此时,这片土地还因“种啥不赚钱、咋种没头绪”,让村民犯了不少愁。乡村振兴,农业是根基,春耕是关键。我们驻村工作队带着“破难题、促增收”的初心,拉着村“两委”这股“强援”,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用现代化实干让沉寂田垄重焕生机,让每一寸沃土都长出希望。
初涉春耕:好土地难破“老难题”
刚到黄庄驻村,第一次跟着种粮大户孙玉芳去地里查看墒情,就被她紧锁的眉头揪紧了心。同行的村支书郑洪军、村副书记邵比比也沉了脸,郑洪军盯着板结的土地叹道:“燕书记,咱村这地看着肥,实则底子薄,连年浅耕把土踩‘硬’了,村民种庄稼没底气,这问题得尽快解决。”邵比比蹲下身,和孙玉芳一起揉着土粒,指腹碾着硬邦邦的结块:“去年玉芳姐种棉花,播种机卡了好几次,最后收成还不行。”
孙玉芳抹了把汗:“可不是嘛!去年跟风种三亩棉花,春播时土硬得刨不动,好不容易出了苗,雨季一来棉桃全烂了,赔了小一万;前年种玉米,收的时候一斤才八毛,除去成本几乎白忙活。”旁边老郑也凑过来:“我去年试种西瓜,没懂病虫害防治,藤蔓刚爬满架就枯了,最后只收十几个小瓜。”李大婶跟着叹气:“种点蔬菜拉去镇上卖,阴雨天烂筐里是常事,没个正经销路。”
村“两委”里学农学的郑锋蹲下身,用小铲子挖了块土:“燕书记,这地主要是板结严重,保水保肥差,种子扎不下根。而且大家总种小麦、玉米,市场饱和就卖不上价,技术也跟不上,病虫害来了只能‘听天由命’。”那天傍晚,我们围着土地测绘图讨论,郑洪军拍板:“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工作队有思路,村‘两委’全力配合!”邵比比突然开口:“邻村搞土地深翻效果不错,咱们能不能试试?”这话一出,屋里的人都来了精神——破解老难题的思路,总算有了方向。
深耕破局:土地深翻注入“新底气”
顺着邵比比的思路,我们查政策时发现县农业农村局有土地深翻补贴项目,不仅能补大部分费用,还能协调专业农机队。驻村工作队立刻牵头对接,多次跑县局办手续、反复核对补贴细则,每一个环节都盯紧,就怕村民吃亏。可消息传到村里,质疑声却不少:“深翻把茬子翻了,会不会影响播种?”“农机压坏田埂咋办?”“补贴能真拿到手吗?”
这时包点干部张建宏来了,这位老基层笑着打圆场:“别慌,咱们先找‘带头人’试。郑书记稳住大家,工作队和邵书记去做示范。”我们先找孙玉芳,又拉上郑锋——他家做肥料生意,懂土壤特性,讲深翻好处再合适不过。郑锋拿着土壤检测报告跟村民算细账:“深翻能打破板结层,一亩地至少增产10%,按咱村亩产千斤小麦算,多收100斤就是130块,补贴后自己花不了多少钱。”
邵比比更实在,带着几户村民去邻村实地看,回来拍着胸脯保证:“农机作业我全程盯,绝不让田埂受损;补贴的事有工作队盯着,少一分钱我去要。”2022年春天,黄庄村第一次迎来大规模土地深翻——3800亩地块上,大型深翻机穿梭,无人机天上监测翻耕深度,郑锋跟在农机后查土壤疏松度,郑洪军在村里接待有顾虑的村民,一遍遍解释政策。
深翻效果在播种后很快显现:孙玉芳家的小麦出苗率高了近15%,麦苗根系扎得深;老郑家的玉米播种时,农机一次性就完成了播种、覆土。秋收时,深翻过的地块小麦每亩增产近200斤,玉米增产150多斤。2023年,驻村工作队再次成功争取到深翻项目,实现全村9000亩土地全覆盖。现在村民抓起一把土就笑:“这地翻透了,比施了肥还管用,多亏了工作队,种啥都有劲儿!”
调整结构:订单种植找准“增收路”
土地问题解决了,怎么让“好地种出好庄稼”?我们联合县农技推广中心请专家来,郑锋全程陪着跑遍每块地,郑洪军提前通知村民到场,让大家都能听专家“把脉”。最后专家给出结论:黄庄黄土适合种优质糯玉米、小粒花生,收购价比传统作物高不少。可村民又犹豫了:“没种过,技术跟不上咋办?”“种好了卖给谁?”
村妇联主任施丽性子泼辣,当即拍板:“搞‘试验田’!我跟工作队、村‘两委’先带头,流转50亩地,郑锋管技术,我去跑销路!”第二天她就拉着邵比比去县城,跑超市、食品加工厂,硬是谈下“保底价收购协议”:糯玉米每斤1.2元,小粒花生每斤3.5元,市场价高就按市场价算。郑洪军也没闲着,帮着联系闲置地块,协调流转事宜,让试验田顺利落地。
试验田种上后,郑锋成了“田管家”,每天去地里查看,还把播种、授粉、控旺等环节拍成视频发微信群,标注“播种深度3厘米”“行距50厘米”。关键节点时,我们组织村民到试验田学习,郑锋一边操作一边讲:“糯玉米授粉要选上午9点到11点,花生控旺在开花后20天,用药浓度不能高……”施丽在旁边发“技术明白纸”,图文并茂画着病虫害样子,老人们一看就懂。
夏天,试验田的糯玉米长势喜人,翠绿苞叶裹着饱满的玉米棒;小粒花生藤蔓爬满地面,地下结满荚果。秋收时,糯玉米每亩产值2400元,比传统玉米高800元;小粒花生每亩产值3000元,比普通花生高600元。孙玉芳看着卖粮款笑得合不拢嘴,第二年春天,30多户村民跟着种,面积扩到300多亩。邵比比帮着协调农机,施丽继续跑销路,郑洪军在村部统计种植面积,大家都说:“跟着村‘两委’和工作队种‘订单庄稼’,踏实!”
强化赋能:共享服务破解“资源困”
技术和资源分散的“堵点”还得打通。我们先在村部办“春耕田间课堂”,每月请专家讲课,郑锋提前准备土壤样本,帮村民测土配方施肥。郑洪军特意交代多印“明白纸”,让施丽挨家挨户送,别落下老人;张飞带着9岁女儿来听课,女儿写作业,他记笔记,闲时还帮其他村民辅导。
针对农机、农资成本高的问题,邵比比牵头成立“黄庄农事服务合作社”,把小农户“拧成一股绳”。统一采购时,郑锋利用肥料生意渠道,拿到比市场价低15%—20%的种子、化肥;统一农机调度时,合作社合买无人机,病虫害防治每亩成本从50元降到30元,邵比比还专门学了操作,帮农户喷药。郑洪军时常去合作社看看,协调农户需求,让服务更顺畅。
施丽还搭建了“黄庄农事服务”小程序,村民手机上就能预约农机、咨询技术。有次孙玉芳的糯玉米该收割了,小程序提交申请后,不到半小时张飞就联系好收割机,当天下午就到了地里。孙玉芳笑着说:“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手机点一点,农机就来了,越来越‘智能’!”
村里公益岗也没闲着,施伟带着大家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拉农资、送种子。有次公益岗李大爷说农机不够用,施伟当天从家里拿了酱油醋分给大家:“别急,我跟邵书记、郑书记再协调,绝不耽误春耕!”后来2022年黄庄村在全市农村清洁工程评比中拿了第三、全县第一,施伟还拿奖金请公益岗吃了顿大餐。
如今,每到春耕时节,黄庄村的田垄上满是现代化的热闹:无人机天上飞,农机田里跑,村民按着“订单”种庄稼,郑锋地里指导技术,邵比比调度农机,施丽协调服务,张飞调解邻里小摩擦,郑洪军统筹全局解难题。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垄上,给嫩绿的麦苗镀上金边,微风拂过,麦浪翻滚,满是希望的气息。
我知道,春耕不只是播种庄稼,更是播种希望。当我们和村“两委”一起,连续两年争取土地深翻项目、破解一个个难题,黄庄的沃土就真正活了起来。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扎根这里,跟着乡亲们探索更适合黄庄的路子,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好收成,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长出更茁壮的未来。(燕语信)
编辑/刘兴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