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碰AI:她捧给老人的暖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垦荒者,引领人;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先驱,领军人物;当一件新生事物出现时,总有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陈晓丽女士便是这样一位垦荒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这里之所以说陈晓丽女士就是一位垦荒者,是先驱,是因为陈女士在教授老年人学习AI方面,和全国众多AI讲台上的园丁们一样走在了时代前列,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把AI的暖光捧给了老人。
陈老师任职于长者学堂(山东省社区组织发展服务中心长者学堂),是老年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广者,加上陈老师长期服务和实践于社区老年工作,与老年人同行,知老年人所知,想老年人所想,积累了丰富的老年工作经验,是老年人的知心朋友。
说起陈老师的AI教学纯属偶然,一个很巧合的缘,源自于今年初随着Deep Seek的横空出世,一股学习AI应用AI的热潮悄然兴起, 陈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卷入其中,与AI共舞,把AI的先进技术与强大的功能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效果斐然。
与此同时,长者学堂的老年学员们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想学AI的愿望,或者说需求。闻之的陈老师便挺身而出,毛遂自荐,表示自己能够担当此任。长者学堂的鹿书记更是亲自指导,鼓励陈老师要勇于担当,把AI教学做起来,做好,做强,做大。
就这样,在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机会落在了有所准备的陈老师身上。至此,长者学堂又搭起了一个AI讲台,陈老师便成为了第一个踏上这个讲台的那个人。
东风吹过,万事俱备。但,开头难也。
一项新生技术的诞生本来就知之者甚少,要应用这项新技术并且还要教授演示它,使它成为一门课程,尤其是受众还是老年朋友们,这就更难上加难了。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教案做参考,唯有躬身探索,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动手,一切从零开始。新形势下的南泥湾精神在陈老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首先,陈老师反复研究Deep seek、豆包、即梦及剪映等软件,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不同点,以及它们分别的特长优势及侧重面,不断地重复实践操作。再根据教学的要求,从中筛选出对标老年人和市场需求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形成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叠加的系统的专业教案,PPT教学课件。
殊不知,这是陈老师的一项兼职工作。为此,陈老师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甚至那些本应陪伴家人的宝贵时间,就是为了把教案做的更切合实际,走进老年人的世界里,让老年学员能听得懂,看得明,记得住,做得出,让教案真正落地成为老年人喜欢的作品。
形成后的教案经长者学堂的领导及老师们的指导和修改后,陈老师先是在家里对着父母讲授,后又在长者学堂内部试讲。
考虑到老年学生年龄参次不齐,从四十多岁到七八十多岁不等,身体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等不同的因素,大到教学场景的设计,专业词汇的遴选,小到演示的语速动作等,都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和打磨,力争最大限度地符合老年群体的特点,为老年人所接受。
就这样,在不断地试讲、探索完善中,一套比较成熟的教案终于走上了讲台。
第一堂课开始了。严格地讲,这是一次面向潜在老年学生的实战演习。台上是试讲,台下是试听。
那是今年三月份,来自济南几个区长者学堂的学员们听闻长者学堂的AI课要开课了,纷纷赶来听课,课堂里满满地坐了60多人。在期待、好奇和热烈活跃的气氛中,陈老师教授老年人学习AI的处子秀完美收官。
在这堂课上,老人们第一次和职场上的年轻人一样对话数字科技,第一次走进豆包、握手即梦、拥抱Deep Seek,第一次领略了AI的神奇和魅力。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AI便精准回应需求--或许是生成了一张满是回忆的老照片修复图,让修复的老照片动起来,让图片上的人物说话,又或是用语音转文字轻松写下了给子女的家书。
浑浊的眼睛里瞬间亮起光芒,嘴角不自觉上扬,一遍遍重复操作,细细品味每一次成功的反馈,仿佛握住了通往便捷生活的万能钥匙。大家忍不住和身边人分享这份喜悦,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兴奋和自信,言语间满是“原来这东西这么厉害”的惊叹。那份跨越年龄的探索欲被点燃,藏在皱纹里的笑意,都是对新鲜事物的热忱与满足。好像时光又回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当即,大家争相报名。济南市第一个学习AI的老年班诞生了,第一期分布在不同社区的四个班开学了。陈老师就是这些班的授课老师。
目前,长者学堂教授老年人学习AI的第二期四个班和一个提高班正如火如荼着……
陈老师硬生生地凭一己之力把济南市老年人学习AI的星星之火给燃了起来。
这一页,如同豆包和即梦生成的图片,定格在了时间里,被学友们剪映分享到了抖音里,朋友圈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