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之渡:在袁德利的文字里照见医者与哲人
文/许亚晴(北京)
上月,作家于学忠先生寄来一本小册子——辽宁盖州袁德利先生的《开元》中英文对照作品集。这本装帧素雅的作品集,竟让我在灯下辗转至深夜。
袁德利是谁?在翻开这本书之前,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读罢《开元》,再循着文字背后的线索探寻,一个立体的形象便逐渐清晰起来——他是行医三十四载的妇产科主任医师,是写下《医者文心》《仰山之恋》的作家,更是游走在医学、文学、哲学之间的思想者。
《开元》这个书名取得极妙。“元”是开始,是本源,是万物之初。而袁德利的人生,恰如一场永不停歇的“开元”之旅——从拿起手术刀到执起笔,从医病到医心,从用中文书写到走向英文世界,他始终在开启新的可能。
作为医生,他三十四年坚守临床,完成两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发表六十八篇学术论文;作为作家,他的散文屡获“三亚杯”金奖、“华章杯”铜奖;作为思想者,他的文字既有手术刀般的犀利,又有诗意的温存。这种生命的广度,令人惊叹。
《开元》的中英文对照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袁德利仿佛在搭建一座桥梁——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医学与文学、理性与感性、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张力:既有医者的严谨缜密,又有文人的洒脱不羁。这让我想起文中对他的评价:“文章充满‘侠’气,同时带有一丝轻灵与洒脱。”
在《开元》中,我读到了他对生命本源的探寻。这探寻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而是源于无数个在手术台前守护生命的日夜。当他写下“生命如同回声,你付出什么,就收获什么”时,这不仅是哲思,更是一个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数生命的医者最真切的体悟。
特别打动我的,是袁德利将医学精神融入文学创作的方式。他的文字有着诊断疾病般的精准——对社会病灶一针见血,对人性弱点洞若观火。但同时,他又以文学的温情包裹批判的锋芒,如同一位良医,既指出病症,又开出希望的处方。
从《父亲那杆红缨枪》到《桃花开遍仰山岗》,从《生命的回声》到《北海嘲鸣》,他的创作版图不断拓展。而《开元》的中英文对照出版,标志着他开始了新的文化远征——让中国医生的哲思,汇入世界文明的对话。
袁德利让我相信,在这个日益精细分工的时代,依然有人拒绝被单一标签定义。医者与作家,在他身上不是割裂的角色,而是同一颗仁心的不同面向。他用手术刀救治身体,用文字抚慰心灵,共同完成着对完整生命的关怀。
合上《开元》,我想起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我建立了一座比青铜更持久的纪念碑。”袁德利先生用他双重的实践告诉我们:最持久的纪念碑,不是青铜,也不是文字,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照亮。
在盖州那片土地上,这位医生作家继续着他的“开元”之旅。而我们有幸通过他的文字,见证一个灵魂如何在多重世界中自如穿行,并在这个过程中,照见我们自己生命的更多可能。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