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德:轻动鼠标,再续“西厢情缘”
(雷-西厢数字纪念馆)
(雷-西厢珍品艺术馆)
“雷建德:轻动鼠标,再续‘西厢情缘’”,源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及《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质量报》《国家电网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经济日报》《黄河晨报》等媒体,对学者雷建德以数字手段传播《西厢记》文化的专题报道。作为山西永济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雷建德深耕西厢文化五十余年,而打造“西厢记网络展览馆”正是他以数字方式传播西厢文化的关键举措:
缘起与筹备:雷建德出生于《西厢记》故事发源地山西永济,知识青年插队时便痴迷普救寺的西厢传说,还曾在普救寺三大士佛洞借煤油灯完成《西厢轶事》等著作。2013年,为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西厢文化,他萌生了建“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想法,随后全身心投入展品拍照、扫描、制作与上传等筹备工作。
展馆上线与特色:2014年,该网络展览馆完成LOGO设计、二维码制作和英文域名注册。网友轻点鼠标或扫描二维码,就能游览虚拟展厅,馆内不仅有他收集的西厢相关剪纸、泥塑等藏品,还包含德国科隆博物馆的明代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风月秋声——西厢记》画册等海外珍品,实现了“网络给我一小时,我还网友七百年”的愿景。
数字传播的延伸:此后雷建德进一步深化数字探索,2025年出版的《数字媒介倾情〈西厢记〉》,系统呈现了他的团队用AI、AR/VR等技术活化西厢文化的实践。团队还借助AI解析《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筹备多语种智能翻译数据库,助力这部中国古典爱情经典走向世界。
由此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位执着的文化守望者——雷建德,他凭借着对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的深厚情感,轻点鼠标,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西厢情缘”新旅程。
旧情难忘,初心如磐
雷建德与《西厢记》的缘分,早在多年前便已结下。初次邂逅《西厢记》时,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如诗如画的词曲唱段,便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从此,他沉浸于《西厢记》的世界,如痴如醉地研读每一个章节、每一句唱词。无论是崔莺莺的娇羞婉转,还是张生的痴情执着,都让他为之动容。多年来,他对《西厢记》的热爱从未消减,这份深情如同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
时代浪潮,创新契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雷建德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让《西厢记》焕发出新活力的绝佳契机。他决定利用网络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部经典爱情名著。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上搭建属于《西厢记》的文化平台。
雷建德轻动鼠标,精心创建了一个《西厢记》主题网站。网站上,不仅有《西厢记》的原文、注释和翻译,还有详细的剧情介绍、人物分析以及精彩的戏曲视频。他还收集了大量与《西厢记》相关的历史资料、学术研究成果,将其整理成系统的知识库,供网友们免费查阅。为了让网站更加生动有趣,他还设置了互动论坛,让网友们可以在这里交流对《西厢记》的感悟和体会。
多元传播,广结新缘
为了扩大《西厢记》的影响力,雷建德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他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定期发布《西厢记》的精彩片段、诗词赏析和文化趣闻,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他还制作了精美的短视频,将《西厢记》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些短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播放量不断攀升,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了《西厢记》的魅力。
此外,雷建德还积极与网络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他组织了《西厢记》线上知识竞赛,吸引了网友参与。通过竞赛,不仅提高了网友们对《西厢记》的了解程度,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他还举办了《西厢记》线下讲座和网络戏曲表演活动 。这些活动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西厢记》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薪火相传,文化延续
在雷建德的努力下,《西厢记》在网络世界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喜爱上了《西厢记》,《西厢记》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雷建德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西厢记》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他计划进一步完善《西厢记》主题网站,增加更多的互动功能和文化内容。他还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文化机构和学校合作,开展《西厢记》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西厢记》的文化精髓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雷建德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西厢记》的文化传承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轻动鼠标,雷建德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续写着与《西厢记》的情缘。他用互联网的力量,让古老的《西厢记》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新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的带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西厢记》文化的行列中来,让这份跨越千年的“西厢情缘”永远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