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特行的男孩》读后感
龚逸群
和严老师相识多年,也读过他的许多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读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是第一次。以往是小孟庄走出的各色成年人,这次是一个跟随进城谋生父母进城的孩子。
说实话,看了这篇小说之后,我感觉这个叫孟自强的男孩身上,有些许我儿子的影子,他也不肯上补习班,从一年级起我们就从来没有接送过,甚至高考填志愿时,他还把和我商量好志愿给改了。
翻开这部《独立特行的男孩》小长篇,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就徐徐展开了。书中一个独特的城市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孟自强不上补习班,不要家长接送,在嘈杂的土菜馆大厅里专注写作业,甚至帮爷爷奶奶捡废品。这个“独立特行”的男孩,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当代教育的诸多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成长本质的深刻思考。
孟自强的“特行”首先体现在他对学习环境的超强适应力。当大多数孩子需要安静的书房时,他能在人声鼎沸的土菜馆里专注学习;当同学们奔波于各种补习班时,他相信“上课认真听讲”就足够;当其他孩子被家长接送时,他独自步行上下学。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他特殊的成长环境——父母经营餐馆无暇顾及,他从小与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培养了独立自主的品格。这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是否过度营造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反而削弱了孩子适应现实世界的能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孟自强与祖辈的关系。当同学们嘲笑他捡废品是“垃圾王子”时,他毫不犹豫地挥拳相向。这一举动背后,是对劳动尊严的捍卫,对亲情的坚守。在物欲横流的城市生活中,孟自强始终保持着对爷爷奶奶劳动的理解与尊重,这种质朴的情感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他与祖辈一起捡废品、种菜、回老家,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勤劳、坚韧、感恩的品格,这是任何补习班都无法传授的人生课程。
孟自强的运动天赋也颇具启示意义。他获得800米跑冠军并非刻意训练的结果,而是日复一日独立上下学中自然培养的能力。当体校老师找上门时,父母尊重他的选择,没有急功近利地将他推向专业体育道路。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与当下许多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孟自强的成长轨迹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节奏,拔苗助长反而可能扼杀真正的天赋。
作品中三代人的教育观念碰撞也发人深省。父亲孟丰收希望父母安享晚年,不再捡废品;爷爷却坚持“各有各的事”。这种代际差异实则反映了对劳动价值的不同理解。孟自强在两种观念间找到了平衡——他既理解父亲的孝心,也尊重爷爷的选择,并以实际行动支持爷爷奶奶。这种包容与理解,正是当代家庭所需要的智慧。
孟自强的故事还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当马小波被各种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时,孟自强却在帮助家人、自主学习中找到了平衡。他不上补习班却成绩优良,不刻意训练却成为跑步冠军,这颠覆了“更多投入等于更好产出”的简单逻辑。或许,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和适应力,比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描绘了一种本真的成长状态。孟自强没有迷失在城市生活的喧嚣中,他保持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朴实与坚韧,同时在城市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在土菜馆帮忙,在养老院做义工,这些经历让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与劳动的价值。当他在养老院默默付出却不张扬时,我们看到了这个男孩内心最纯净的善良。
《独立特行的男孩》不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教育的镜子。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孟自强的成长轨迹犹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独立人格比追逐分数更重要,守护亲情本色比物质满足更珍贵,尊重个体差异比盲目跟风更有价值。
孟自强就像城市中的一株野草,没有温室的呵护,却在风雨中长得更加茁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不是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而是培养他们跨越障碍的能力;不是为他们营造无菌环境,而是赋予他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本真的力量。这或许正是这个“独立特行”的男孩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祝贺严老师,也感谢严老师为我们奉献了又一部经典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