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散文 / 稻浪里的生日诗行
文/池朝兴
2025年11月26日


我们来得早些,其实是一种热爱和期待。十月的阳光褪尽夏日的酷热,醇和温润如陈年佳酿,缓缓倾泻在无边的稻浪上。这光是有质感的,沉甸甸地压在每一片禾叶、每一穗谷粒上,镀出松软的金色。风从稻海深处踱步而来,带着泥土被太阳晒暖的香气,还有稻禾青中泛甜的收获气息。这香气不像是飘来的,倒像是土地在沉稳地呼吸,而风不过是它呼出的一团团温存气流。

我特意选了田垄“折痕”里的位置。我们像是被安放在大地这本巨著的天然书脊中,前后左右都是它翻开的、写满金色文字的书页。稻穗低垂的姿态,恰似一种古老而谦逊的书写。晓伟安静地坐在我身旁,目光早已被那片浩瀚的金色深深吸引。今天是她的生日,我心里觉得,再没有比这片土地更厚重、更光辉的礼物了。


刘兰玲老师走向前时,风立刻找到了她,吹拂着她的发丝。她身后的万千稻穗仿佛得了号令,与她一同微微俯下身子。四下里静极了,静得能听见阳光照射在谷粒上那细微的、近乎叮咚的声响。
“今天,我们因诗而聚,”她的声音像饱满的谷种,稳稳落入温润的泥土里,“更因一个光辉的名字而心怀激荡。”
那个名字,不必说出,便已带着千钧重量沉入每个人心底。我侧过头,看见晓伟眼眶微润。我们这些久困于城市水泥丛林的人,此刻被这纯粹的金色与芬芳包裹着,仿佛重新睁开了另一双眼睛,认得了土地的宽厚;重新长出了另一双耳朵,听见了那个清瘦执拗的身影的呼吸与心跳。


袁先生的诗,何曾写在轻飘飘的纸页上?他的诗行,是那一行行从翠绿写到金黄的稻禾;他的辞藻,是谷粒的坚实芬芳;他的吟诵,是风过稻田时绵延不绝的沉实涛声。我们脚下这整片田野,便是他挥毫的卷帙,而我们今日所有的朗诵,不过是用微弱的声音,去回应这部沉默却雄浑的史诗。
这致辞是简短的,像一首精巧的序诗,不枝不蔓,却定下了全部的基调。她说完,便谦逊地退后了,将这片天地重新交还给风声与稻浪。然而,由她所点染的那份情愫,那混合着崇敬、思念与希望的情愫,却已然像这田野上的雾气,弥漫开来,浸润了每一寸空气,成了此后所有声音的、无可替代的底色。

于是,那《秋天的守望》的合诵声起来了。那是许多个不再年轻的声音的汇合,苍老,甚至有些斑驳,像许多条从山涧里淌出的、带着苔藓气息的溪流,深沉地、执着地,汇入这金色的海洋。那守望里,有光阴的故事,有对季节的信任,更有对那个背影的无言承诺。

于是,文莉女士开始诵读那封《妈妈,稻子熟了》的信了。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极力抑制的、不易察觉的颤抖,像一把被珍藏的小提琴的弦,被一种巨大的悲悯与温柔同时拨动着,每一个音符,都颤出无尽的酸楚与敬意。她讲述着去年在“隆平好种子传承馆”里,与那面铺满思念的墙的独对。我闭上眼,仿佛能看见那个场景:一个女子,独自站在空旷的、弥漫着历史气息的馆内,日光从高窗落下,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也照亮墙上那一个个朴素的、却重若千钧的字。她静静地站着,像一尊雕塑,与一段横跨了生死的、最深挚的情感默默相对,直到泪水决堤,模糊了所有的视线。而今天,我们将这封信带回了它本该在的地方——这稻花飘香的故地,这长天浩风之间。这哪里还是一次单纯的朗诵呢?这分明是一场庄重的招魂,我们以声音为幡,以心香为引,要将那远行的、泥土般质朴而伟大的魂灵,暂请回来,听一听这稻穗的私语,闻一闻这人间最新的、丰收的芬芳。



后来的歌声、琴韵、太极的扇舞,便都成了这曲主调上变幻的、和谐的和弦了。那粤曲的婉转婀娜,是长洲这片水土里生出的、最为地道的腔调,唱的是水软山温,赞的又何尝不是这田畴阡陌?那功夫扇的起承转合,倏忽开闭,是这片土地上刚柔并济的哲学在肢体上的完美演繹,是力与美的交融,恰如稻禾的生长,外示以柔,内蕴刚劲。而那古琴的《秋风词》,更是妙极。演奏者指尖流淌出的泠泠清音,幽幽渺渺,竟与天地间那无形的秋风混成了一体,再也分不清哪是丝弦的震颤,哪是自然的吟唱。琴声引领着风,风又携带着琴声,一同掠过稻浪的尖梢,飘向渺远的天际。

当轮到我们朗诵《来!共赴这金色的盛宴》时,我与晓伟相视一笑,并肩走向那片被稻香环绕的“舞台”。站定,转身,面对宁静期待的目光和更为浩瀚的沉默稻浪。我看到了晓伟沉静的侧影,感受到她与我并肩而立的气息和共同的力量。

我们的声音交织缠绕,我的高音如梳理土地过往,她的清亮如描绘稻浪光泽。我们呼唤朋友们来共赴这场以天地为厅堂的盛宴,赞美低垂的稻穗举起人间最朴素的丰碑,礼赞黝黑泥土孕育生命最本真的力量。声音不再是两个孤立的言说,而是融入了风声、稻浪涛声,成了自然交响中的一个声部。我仿佛感到,那位老人的魂灵正穿过稻穗间隙,聆听我们笨拙而真诚的献诗。而晓伟,在她生日的这一天,我们不是用蛋糕与烛光,而是用这发自肺腑的诗句,用这与大地、与伟人精神的共鸣,来庆祝她的生命,庆祝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

直到最后,那熟悉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像一股积蓄已久的力量,终于喷薄而出,响彻四野。大家都站了起来,一同放声歌唱。我与晓伟一同唱着,我们的歌声汇入老年的沧桑、中年的厚实、青年的清亮,这些声音混合蒸腾,如温暖的云飘向稻浪尽头。

人群散去时,我低头看着身旁一株垂得极低的稻穗。它那样沉,那样安详,金色的谷壳紧紧相依,凝聚了整个夏天的阳光雨露,凝聚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倾注的全部心血与梦想,也凝聚了我们今日所有的感动与誓言。我轻触那金色的谷壳,坚实润泽的触感如电流传到心底。

晓伟也学我的样子,轻触另一株稻穗。她回眸微笑,那笑容在夕阳余晖里格外宁静满足。
风依旧在吹,不倦地一页页翻动大地上这首无字的金色诗选。而我,我们,在这诗行间,在这个特殊的生日里,大约,也真能成为一粒好种子罢。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