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艺苑百家 李伟华题
《观瀑听松图》137㎝X68㎝李伟华作我自小在山中长大,山于我而言,是生命的底色,是灵魂深处永恒的眷恋。记忆里的山,是一幅天然画卷,松树傲立、流泉潺潺、白云悠悠,这是大自然赋予我的美好童年。
近日作《观瀑听松图》,画中的老松,宛如村口守望我半生的挚友。它那虬曲苍劲的枝干,好似岁月这位大师精心镌刻的诗行,每一道纹理都写满了故事。
儿时,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松针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我惬意地躺在松软的松针上,仰望着湛蓝天空中悠悠飘过的白云,聆听着松涛那低吟浅唱的旋律,那宁静与惬意,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无比温柔。
高中时,读陶铸写的《松树的风格》,又有陈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领悟了松树的坚韧与顽强,成为我面对生活风雨时最坚实的底气,也是我人生中永恒的精神支柱。
画中的远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宛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陡峭的山峰,恰似岁月筑起的高墙,默默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变迁。
山间云雾缭绕,如轻纱般缥缈,给山峦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这让我忆起山中那些云雾弥漫的日子,整个世界仿佛都被包裹在一层薄纱之中,一切都变得朦胧而梦幻,宛如置身于仙境之中。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中的楼阁,让人心生无限向往。
而从山巅倾泻而下的瀑布,如一条银色的巨龙,奔腾呼啸,带着山的力量与豪情,冲破云雾的阻隔,向着远方奔去。这飞瀑,恰似我年少时对外面世界的渴望,那激昂的水流,是我勇往直前的勇气与决心,激励着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1982,我走出大山,踏入师范校园,就读中文专业。在书的浩瀚世界里,我邂逅了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让我对山水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诗词中的山水,或雄浑壮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或清幽秀丽,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或孤寂凄凉,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每一首诗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山水之美。与古人一同领略着山水的魅力,感受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2002年,我到杭州任教。后来,我又怀揣着对艺术的追求,到中国美院山水画高研班学习与创作。在这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理论,从一笔一墨中体会古人的匠心独运。临摹古画时,我仿佛能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在画中倾注的情感与思想。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让我领略到了北方山水的雄浑壮美,那巍峨的山峰、茂密的林木、潺潺的溪流,无不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让我为之震撼;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描绘出江南山水的秀丽多姿,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动与柔美,如痴如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我的绘画技巧日益成熟,对山水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我逐渐明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是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感悟。
如今,我已是退休年龄,站在人生的暮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这幅《观瀑听松图》,是我对过去岁月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不妨“老夫聊发少年狂”。画中的山水,是我心中的山水,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梦想、青年的奋斗和中年的沉淀。
画中最醒目的,是那座石骨嶙峋的峭壁,赭石染出岁月斑驳,青绿晕染处透着草木生机。它不似春山覆嫩绿薄纱,不似秋山披火红锦缎,更无冬雪压顶的萧瑟,只是以沉雄姿态立于天地间,像阅尽沧桑的老者,任风雨侵蚀、日月轮转,始终沉默守护这片天地。石缝间倔强生长的灌木,叶色不浓不淡,似将四季色彩揉碎沉淀成永恒苍翠。这样的山,超越季节,以“万古”之姿承载时光重量。这峭壁,正是我六十载人生的写照,历经风雨洗礼,饱尝世事沧桑,却坚守信念初心,以坚韧姿态面对生活挑战。
峭壁腰间,一道飞瀑破壁而出。瀑布从云端跌落,起初一线银白,渐渐散开化作漫天水雾,在阳光折射下泛着淡淡虹光。我仿佛听见水声轰鸣,春汛时裹挟冰消雪融的活力,夏雨时激荡草木蒸腾,秋霖时映照长空明净,冬泉时凝结寒潭幽深。这飞瀑,象征着我人生中的激情与追求,无论艰难险阻,都勇往直前,永不停歇,在岁月长河留下痕迹。
松石旁,小径蜿蜒,隐约可见一老者登山歇息。闭目凝神,似与松涛对弈、与飞瀑唱和。此时唯有一份从容自在。这听风的老者,正是我此刻心境写照。六十载人生风雨,让我看淡名利得失,学会在山水间寻内心宁静平和,享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惬意自在。

原来真正的山水,不在季节限定,而在创作者或观画者心境。我愿如画中人,将自己化作山水一部分,任四季流转,我自安然。也愿在这山水世界,继续追寻宁静淡泊,用画笔描绘精彩人生画卷,让生命余晖在苍岩松瀑间绽放绚烂光彩。此刻,我以诗为记,题写《观瀑听松图》:
苍岩万古立晴空,
飞瀑千寻走玉龙。
松下听风忘岁月,
云来云去任西东。
2025.11.26

李伟华: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CCTV央视书画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等级考试首批高级培训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培训中心第二届教授,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研究员,吴越文院副院长,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