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
大石关村的传奇故事
编剧/孙文远 刘培龙
艺术指导/孙其昌
第一幕:乱世纷争
时间
春秋时期,清晨
地点
齐鲁边境(现大石关村附近)
布置
舞台上用大型的立体道具搭建出连绵起伏的山脉背景,山脉错落有致,山间云雾缭绕的特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其中,仿佛一条细长的丝带在山间穿梭。小路的两端,分别是齐国和鲁国的军队营地,营地中旗帜飘扬,军旗上的图案在微风中猎猎作响,象征着两国的威严。士兵们身着整齐的铠甲,手持武器,严阵以待。
情节
舞台上,齐国和鲁国的士兵们怒目而视,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双方将领从营地中大步走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齐国将领(双手抱臂,眼神犀利):“此乃我齐国之地,鲁国为何派兵至此?莫不是想挑起战端?”
鲁国将领(冷笑一声,拔剑出鞘):“哼,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便是我鲁国领土,你们齐国莫要无理!若敢侵犯,定叫你们有来无回!”
双方士兵听到将领的话,纷纷握紧手中的武器,发出低沉的怒吼,战争一触即发。
旁白(沉稳而严肃):“春秋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仍。此地作为齐鲁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进可攻,退可守,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一场大战似乎在所难免。”
第二幕:关隘设立
时间
午后
地点
齐鲁边境
布置
依旧是边境场景,但此时士兵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有的在搬运巨大的石块,有的在搭建简易的脚手架,有的在测量关隘的位置。关隘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巨大的石块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情节
两国将领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和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冷静下来,决定通过协商来解决争端。他们坐在临时搭建的营帐中,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在此设立关隘,划分边界。
齐国将领(站起身,神情庄重):“此关隘建成,可保两国边境安宁。从今往后,我们应以和为贵,互不侵犯。”
鲁国将领(点头赞同):“不错,但愿从此两国和平相处,共享太平。”
两国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松了一口气,开始齐心协力地建造关隘。他们喊着号子,将巨大的石块一块块地搬运到指定位置,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旁白(欣慰):“这座关隘由巨石建成,坚固无比,它不仅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更是和平的象征,守护着各自的领土,也守护着两国百姓的安宁。”
第三幕:村庄初现
时间
数年之后,上午
地点
关隘附近
布置
关隘一旁逐渐出现了几间茅草屋,茅草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一些村民在屋外劳作,有的在耕地,土地被翻得松软而肥沃;有的在织布,织布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还有的在喂养家畜,鸡、鸭、鹅在院子里欢快地觅食。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
情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隘附近逐渐聚集了一些百姓,他们来自齐国和鲁国的各个地方,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寻求安宁。他们在这里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形成了一个小村落。
村民甲(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贫瘠的土地,眉头紧锁):“咱们住在这关隘旁,虽能保平安,但营生却不太容易啊。这土地贫瘠,收成实在不好。”
村民乙(无奈地叹了口气):“是啊,‘大石关、大石关,关住了隘口,也关上了营生’。不过好歹能有个安稳的家,不用再四处漂泊了。”
村民们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在这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生活着。他们给村子取名为“大石关”,寓意着对和平与安宁的期盼。
旁白(感慨):“这个小村落因为关隘而存在,村民们在这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未来,‘大石关’这个名字,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第四幕:岁月传承
时间
现代,清晨
地点
大石关村
布置
舞台上展现出大石关村如今的景象,整齐的房屋排列有序,宽阔的街道干净整洁。广场上,老人们在悠闲地聊天、下棋,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口的大树下,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显得古朴而温馨。
情节
一位老者坐在村口的大树下,周围围坐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期待着老者讲述村子的故事。
老者(抚摸着胡须,神情和蔼):“孩子们,咱们大石关村啊,从古时候起就是个重要的地方,这名字啊,也有一段不简单的故事……”
孩子们(兴奋地打断):“爷爷,快讲讲,快讲讲!”
老者(微笑着开始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和鲁国为了争夺这片土地,差点打起来。后来啊,他们建了这座关隘,才有了咱们这个村子。”
孩子们(听得入神,眼睛睁得大大的):“哇,原来我们的村子有这么厉害的历史啊!”
老者(语重心长):“是啊,这村子的名字传承了这么多年,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咱们村民们的记忆与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孩子们(用力点头):“爷爷,我们记住了!”
旁白(深情):“岁月流转,大石关村的名字一直传承至今,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齐鲁大地上,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与希望,也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剧终)
20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