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认知中,教师的爱常被定义为“自上而下的给予”——备课到深夜的教案、反复讲解的知识点、事无巨细的叮嘱。这些“付出式”关爱固然珍贵,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教师爱要倒过来”这一理念,正是对传统教育思维的革新,它倡导将关爱视角从“教师想给予什么”转向“从个体出发,学生真正需要什么”,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师生间的情感联结与教育互动,让爱成为唤醒学生成长的力量,而非单向输出的负担。
“倒过来”的教师爱,更是“放手赋能,允许试错”的信任。许多教师习惯用“保护者”的姿态关爱学生,怕他们走弯路、犯错误,于是提前规划好学习路径、帮他们规避所有风险。但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在“无菌环境”中完成的——学生需要在尝试中学会选择,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在自主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倒过来”的爱,就是教师主动“退后一步”,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比如布置小组项目时,不指定组长和分工,让学生自主协商;遇到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时,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导他们验证;甚至当学生因粗心犯错时,不直接批评,而是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
这种“放手”并非放任,而是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在试错中学会承担责任。面对学生提出的“非常规解法”,不需要直接判定对错,而是让他上台讲解思路,最终不仅让全班发现了更简便的方法,更让这位学生收获了自信——这便是“赋能式”的爱,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能滋养学生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真正的教育之爱,从来不是“我想给你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便为你做什么”。“倒过来”的教师爱,是尊重差异的包容,是信任学生的智慧,是双向互动的温暖。当教师学会“倒过来”爱学生,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在这条旅程上,教师的爱会成为学生前行的光,而学生的成长,也会成为教师最珍贵的收获。
作者:索兰平(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索兰平的文章以“从个体出发,倒过来爱”为核心,反思传统教育单向付出的局限,强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案例鲜活,逻辑清晰,语言真挚,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启示。结尾呼应主题,情感饱满,传递出教育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温暖理念。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