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对话孙过庭:《书谱》智慧与
集贤鼓乐的艺术共鸣
文/蔺莉
孙过庭《书谱》开篇即以“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洞彻艺术本质——“五材”喻诸艺之根基要素,需协同共生方得万千气象;“八音”拟艺术之节奏韵律,需参差迭起方显灵动生机。这份东方艺术的辩证哲思,在千年流传的集贤鼓乐中得到了最鲜活的践行。集贤鼓乐作为扎根乡土的非遗瑰宝,以笙管齐鸣、鼓钹相和的声韵流转,将《书谱》的笔墨智慧转化为耳畔的艺术交响,让“五材协契、八音和鸣”的理念跨越书案与乐台,共振出东方艺术的精神内核。
五材协契:鼓乐器物的共生之道
《书谱》所言“五材”,本指金木水火土之共生,引申至艺术,则为诸要素各展其长、相辅相成的创作法则——正如书法中笔法之刚、墨法之润、结构之稳、气韵之活、章法之融,集贤鼓乐的器物配置亦暗合“五材”之韵,于各司其职中见协同之美。

钟上“龙魂”二字为路毓贤题
鼓为“土”,承托全局气象。集贤鼓乐的鼓类繁多,堂鼓沉厚如大地载物,定音鼓清亮如晨光破雾,鼓面振动间,恰似书法章法的开合聚散,为整支乐曲奠定沉稳根基,又如笔墨铺展于纸帛,承载起所有声韵的流转;笙为“木”,舒展中见苍劲,竹制笙管中空含气,吹奏时音色绵长如书法线条的中锋行笔,既有竹之挺拔,又有气之贯通,如《书谱》所言“骨丰肉润,入妙通灵”,为乐声注入舒展灵动之态;管为“金”,刚劲中见精微,铜制管身发音清亮锐利,如书法笔法的提按顿挫,起承转合间利落干脆,恰似“金”之坚质,为乐声立起筋骨,又如笔墨中的藏锋露锋,于精准中见韵味;钹为“火”,灵动中见活力,铜钹相撞时音色清脆跳跃,如书法气韵的流转贯通,忽高忽低间尽显灵动,恰似火焰跳跃之姿,为乐声注入热烈张力,又如笔墨中的枯湿变化,于错落中见生机;笛为“水”,润泽中见婉转,竹笛音色清亮婉转,如书法墨法的浓淡干湿,线条流畅如流水奔涌,为乐声增添温润质感,恰似“水”之柔婉,调和诸器声韵,如笔墨晕染,于润泽中见层次。

诸器如“五材”共生,无主次之分,无优劣之别,正如《书谱》所追求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集贤鼓乐的每一件乐器都在整体中找准定位,笙管的绵长衬鼓钹的铿锵,笛箫的婉转和鼓点的沉雄,于共生中成就“仪形不极”的万千气象,恰如笔墨在纸帛上的万千变化,皆源于要素的协同发力。
八音和鸣:鼓乐声韵的节奏之美
《书谱》“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直指艺术的节奏核心——书法的线条长短、墨色浓淡、运笔快慢,恰似八音的参差迭奏,需在变化中求和谐,在灵动中见真意。集贤鼓乐作为“八音”理念的声韵化身,以声为笔,以时为纸,将节奏韵律演绎得淋漓尽致,完美诠释了“感会无方”的艺术灵性。

蔺莉临
集贤鼓乐的“八音”,是乐器音色的错落交织。金石之音(钹、锣)如书法中的浓墨重彩,沉厚有力,直击人心;丝竹之韵(笙、管、笛)如笔墨中的淡墨轻痕,清亮婉转,余韵悠长;土革之声(鼓、排鼓)如书法中的枯笔飞白,苍劲洒脱,张力十足。诸音交替迭起,如《书谱》中“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运笔节奏,时而如急雨敲窗,鼓钹齐鸣间尽显激昂;时而如清风拂柳,笛箫和鸣中暗藏温婉;时而如流云漫卷,笙管齐奏里渐次铺展,让每一段旋律都如一幅鲜活的书法作品,于节奏变化中见气韵生动。

蔺莉临
更难得者,集贤鼓乐的演奏深谙“感会无方”之妙——正如书法创作中“意在笔先,笔随心动”,鼓乐艺人无需刻板记谱,全凭现场心境与团队默契,于即兴发挥中见真章。田间地头的欢腾时,鼓点急促如草书飞动,钹声凌厉如笔走龙蛇;节庆仪式的庄重中,笙管绵长如行书缓行,鼓声沉稳如楷书端方;月夜闲聚的悠然里,笛音婉转如隶书舒展,韵脚悠扬如篆书古朴。这种随境而变、随心而发的演绎,恰如《书谱》所赞“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不刻意雕琢,不墨守成规,让每一次演奏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正如笔墨在书写者笔下,因心境不同而各具神采。

蔺莉临
艺道同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
《书谱》的笔墨智慧与集贤鼓乐的声韵艺术,虽载体有别,却同归东方艺术的精神内核——“和”。“五材协契”是要素之“和”,如书法诸艺协同、鼓乐诸器共生,于差异中求统一;“八音和鸣”是节奏之“和”,如笔墨顿挫、乐声迭起,于变化中求和谐。这种“和而不同”的艺术观,正是东方美学的精髓所在。

蔺莉临
集贤鼓乐的艺人多为乡土匠人,他们或许不识《书谱》文辞,却以代代相传的演奏智慧,践行着“五材协契、八音和鸣”的真谛——正如书法学习者需锤炼笔墨根基,鼓乐艺人需熟稔每一件乐器的特性;正如书法创作需兼顾章法气韵,鼓乐演奏需把控整体节奏;正如书法追求“形神兼备”,鼓乐亦追求“声情合一”。这份跨越书与乐的艺术共鸣,让《书谱》的古老智慧在鼓乐声中焕发新生,也让集贤鼓乐的乡土韵味获得了理论的升华。

蔺莉临
今日,当《书谱》的笔墨哲思遇上集贤鼓乐的千年声韵,我们得以清晰看见:东方艺术从未孤立存在,书法的线条里藏着乐声的节奏,鼓乐的声韵中映着笔墨的气象。“五材协契”是它们共同的根基,“八音和鸣”是它们共同的灵魂,而那份对“自然天成、感会无方”的追求,则是它们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这份共振,让我们在笔墨与声韵之间,读懂东方艺术的包容与灵动,也让非遗传承与经典智慧在当代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

蔺莉,女,集贤人。周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政协委员,周至县第二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周至县第一届新联会副会长,周至县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女画家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社会保障》报有专版介绍,题目为“浴火重生金凤凰”。2018年2月,被授予为西安“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9月,被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作品《中国人的饭碗》入展由西安市政协举办的书画展。2022年9月,作品《青山沐雨》入选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作品于2022年9月29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奉贤博物馆展出,并在中华数字艺术馆云展。2023年12月,《中国人的饭碗》为市政协书画院馆藏作品。2024年初作品《莲说》入选自由职业人士全国书画展。2024年9月作品《十二月忆长安》入选中共西安市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市政协和统战系统书画展。2024年8月《虽微致远同光和尘》获省委统战部优秀奖2024年底受市委统战部表彰并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