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赋
赵有荀卿,名况字清。生逢战国烽烟,身历七雄竞兵。十五负笈游齐甸,三登稷下祭酒坛;两度持符临兰陵,终成儒法集大成。
其学也,汇九流之菁粹,破万古之蒙冥。倡性恶以明教化,曰 “伪者” 化性之径;主礼法而安社稷,谓 “治道” 刚柔相承。“”天行有常”,勘天人之界域;“制天命用”,扬人智之辉光。《劝学》篇中,“跬步千里” 昭积累之要,“青蓝冰水” 喻精进之方;《非十二子》内,辨章学术正思想之歧,廓清迷雾启后学之茫。
其行也,周游列国陈良策,遍历秦赵献嘉言。说昭王以隆礼,未纳其衷而志笃;论兵法于赵廷,力主仁义以为先。宰兰陵则兴农桑、疏水利,田畴沃野千仓实;建庠序、倡教化,弦歌遍野文风绵。宽仁抚民安四境,峻法惩奸肃百端,政通人和岁时稔,邑境康宁俗尚贤。育李韩而传薪火,著典籍以垂千官。虽经时命之坎坷,济世初心终不迁;纵历仕途之蹭蹬,著述壮志自昭然。
观其论,性恶之偏难掩教化深智,等级之见未妨治世远观。千载之下,“礼法并用” 契当代之治道;百代之后,“学不可以已” 启后学之贤关。
伟哉荀卿,先秦硕儒,思想之坛;其言如炬,照千古之迷漫;其道如川,泽万代之尘寰。
注:荀子(约前 313— 前 238),名况,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大师。曾游学稷下学宫,三为祭酒,两任兰陵县令。批判继承诸子思想,主张 “性恶论”“礼法并用”,强调后天教化与实践。弟子有韩非、李斯等。晚年居兰陵著书,成《荀子》三十二篇,为先秦儒学重要典籍,影响深远。
于中华
2025年11月26日于三和书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