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烟火里的诗意,时光中的坚守
——从《一篮时光》看韩瑛的审美理想
文/王宇鹏(陕西商州)
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但能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淡中显哲思的佳作却不多。韩瑛的《一篮时光》便是这样一篇难得的精品。文章以阳台采撷山药果为切入点,用温润细腻的笔触、真挚动人的情感,将劳作之趣、自然之美与生命之悟熔于一炉,既展现了生活的烟火气,又传递了诗意的生活态度,为当下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慰藉。
散文的至高境界,在于“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篮时光》的切入点极小——城市阳台里的一片山药藤、一篮收获的果实,却承载了韩瑛对自然、时光与生命的多重思考,尽显“以小见大”的运思智慧。
作者开篇便点出“指尖触到那些饱满果实的瞬间,心里总会泛起难以言喻的踏实”。这份“踏实”并非凭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亲手培育的生命终于成熟”,源于“四季轮回如约而至的馈赠”。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阳台这一方小小天地,成为作者与自然对话的桥梁,而山药果的生长与收获,则成为时光流转的具象载体。文中对采摘场景的刻画尤为精妙,充满了感官细节的联动:“晨光初醒时,清晨的阳光透过纱窗,在花盆的土壤上洒下斑驳的光点”,光线的描摹赋予文字画面感;“藤蔓已攀成一片绿幕,其间星星点点地垂着褐色的果实,像极了沉睡的蝶”,比喻鲜活灵动,将静态的果实写得富有生命力;而摘取时“小心地旋转果蒂,听见极轻微的‘啪’的一声”,则以听觉细节强化了与生命互动的真切感。
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作者情感的投射。每一次触摸、每一声轻响,都是与自然的深度连接,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作者对果实的描摹更见生活质感:“有的圆润如小卵石,有的细长如小手指节,每一颗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形态的差异暗合生命的多样性;“乳白色的果肉渗出细微的汁液,清香中带着淡淡的甜味”,味觉与嗅觉的融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市场上买不到的新鲜,只有亲手劳作和真切感悟才能有如此深入生命质地的真切表达”。这种滋味,不仅是舌尖的清甜,更是真诚付出后的深度情感共鸣,是参与生命成长、参透人生真谛的生命升华。自有洗净铅华的朴素与率真。
为伊憔悴的审美执着
韩瑛以时光为笺,藏着对过往的执着与深情,恰是“为伊憔悴”美学追求的生动写照。书中对岁月细节的打捞、对生命成长的深挚守望,是作者甘愿为散文美学追求而“憔悴”的坚守——在反复追忆与笔耕中,苦心孤诣地追求空灵佛性的命运哲思,这份身心的投入让情感摆脱了命运的桎梏和思想的牢笼。字里行间的沉吟与牵挂,不是困顿的悲歌,而是将对自然世界的人文关怀化作精神质感的升华,正如柳永笔下的不悔执着,让“憔悴”成为深情的具象,让时光里的坚守绽放出纯粹而厚重的诗意。
如果说《一篮时光》的场景的描摹是“实写”,那么对时光流转与生命成长的感悟则是“虚写”。虚实相生间,文章的哲思意味渐浓。作者在采摘时“想起春天时埋下的那颗小小的种薯,夏日里看着它抽出第一根嫩芽,然后是疯狂生长的藤蔓沿着护栏向上攀援,开出不起眼的小花,最后结出这累累硕果”,寥寥数笔,勾勒出山药果从播种到结果的完整生命历程,也串联起一年来的期待与守护。
“每一次的浇水,每一回守望,都是些期待与守护,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这句话道破了种植的深层意义——结果固然可喜,但等待的过程更具价值。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即时满足,却渐渐遗忘了等待的美好、成长的规律。作者在阳台这片小天地里,见证着藤蔓日复一日的生长,体会着“慢下来”的从容,这种等待,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也是对自我内心的沉淀。正如文中所言:“种植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那些等待的日子里,学会如何与生命一起成长”,这是作者在与植物的陪伴中悟得的生命智慧——生命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植物的生长,还是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耐心的守护,在等待中积蓄力量,在坚守中遇见美好。
这种哲思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作者作为一位常年忙碌于工作的女企业家,在繁杂的事务之余,能静下心来打理阳台的山药藤,本身就是一种对慢生活的追求,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滋养。采摘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一年来与植物的陪伴与等待,是城市生活中难得与自然相亲的珍贵时刻”。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作者暂时脱离了职场的喧嚣与浮躁,回归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正是现代人稀缺的精神财富。
幽期不负的艺术坚守
散文是“自我的文学”,是作者人格与心境的投射。《一篮时光》的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韩瑛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精神世界的坚守。结合作者简介可知,她身兼多重社会职务,既是企业管理者,也是商会秘书长,日常工作必然繁忙,但她依然能在生活中寻找诗意,在旅行中感受风土人情,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养分,这种对生活的热忱,在《一篮时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曾是银行职员,后又融资经商,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对生活有着更敏锐的感知;喜读文学名著、历史传记和科普读物,让她的文字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思想的深度;而旅行中对自然美景与风土人情的领略,更让她懂得珍爱生活,懂得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好。这些经历沉淀于笔端,便化作了《一篮时光》中质朴而通透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却以最本真的笔触,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
文中“阳台不大,却在这一刻变成了最丰盈的果园”,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态度:真正的丰盈,不在于空间的大小,而在于内心的充实;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奢华,而在于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感知。作者在阳台这片小天地里,种植的不仅是山药藤,更是对生活的希望;收获的不仅是果实,更是精神的滋养。这种在烟火日常中坚守精神家园的态度,正是当下许多人所缺失的,也让《一篮时光》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结尾处“山药果安静地躺在篮中,等待着变身制成佳肴。而我的心中,已经开始期待,来年春天,再次埋下新的希望”,以充满希望的笔触收束全文,既呼应了开篇的收获,又开启了新的生命循环,让文章的意境得以延伸,余味悠长。
灯火阑珊的身心共鸣
《一篮时光》的创作风格,与汪曾祺、周作人等文学大家的生活化散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者在精神内核上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汪曾祺的散文以“平淡天真”著称,善于从日常饮食、草木虫鱼中发掘生活之美,文字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一篮时光》中对山药果的描摹、对采摘过程的细致刻画,与汪曾祺《人间草木》中“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的温情笔触如出一辙,都是以平等的视角看待自然万物,在与草木的对话中体会生活的本真。二者都摒弃了宏大叙事,专注于日常琐事,却能于细微处见真情,让读者在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周作人的散文则追求“冲淡平和”的境界,注重对生活情趣的发掘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文字简洁冲淡,却耐人寻味。《一篮时光》中对“等待与成长”的哲思,与周作人《喝茶》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的生活态度一脉相承,都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慢下来的从容,在日常琐事中追求精神的滋养。二者都将生活中的“小情趣”升华为“大境界”,传递出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
与汪曾祺、周作人相比,《一篮时光》更具当代性。文章聚焦于城市阳台这一现代生活空间,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与自然重建连接,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守精神家园,更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同时,作者作为一位女性写作者,其文字更添一份温润细腻的情感,让文章的感染力更强。三者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但都以生活化的题材为载体,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中“生活化写作”的重要脉络。
《一篮时光》是一篇充满生活温度与生命哲思的散文佳作。作者韩瑛以阳台采撷山药果为线索,将日常劳作、时光流转与生命成长巧妙串联,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感悟。文章既展现了生活的烟火气,又传递了诗意的生活态度,让读者在城市的喧嚣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美好。与汪曾祺、周作人的生活化散文相比,《一篮时光》既继承了其“以小见大”的创作智慧与“平淡天真”的文字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当代性,更能引发当下读者的共鸣。
作为一位热爱生活、阅历丰富的写作者,韩瑛用文字告诉我们:诗意从来不在远方,而在亲手培育的每一株植物里,在耐心等待的每一段时光中,在烟火日常里不曾辜负的每一份热爱。这种对生活的坚守与对美好的追求,正是《一篮时光》最动人的底色,也为当下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精神慰藉。


《文化强国·大家风范》名家专栏
终身顾问:王业松
总顾问:
董山峰 阎雪君 耿建华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李 浩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陈志铭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紫轩 桂平 静轩 王宇鹏
总编:戴思翰
本期轮值主编:静轩
编辑:寒烟 子墨
投稿邮箱:djffzb@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