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无需忙着动气,更不急于下结论
作者:杨东
网络世界里,情绪总是比真相跑得更快。
近日文学界几起 “抄袭剽窃” 的争议,被贴上 “震惊!文学圈严重塌方!丢人!” 这样的标签疯狂传播,三个惊叹号里满是情绪化的审判。可在完整读过 “原著” 与 “被抄袭的‘原’著” 之前,这样非黑即白的结论,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争议案例确实值得关注:畅销童书《故宫里的大怪兽》被指存在大量与安房直子、星新一等人作品的雷同内容,面向儿童的属性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某省作协副主席李凤群多部登上《人民文学》的作品陷入抄袭争议,从《将歌唱》到《大野》,甚至自序中都出现了照搬余华文字的情况;蒋方舟《东京一年》里被发现与加缪、阎连科等名家作品的雷同词句,更牵扯出一系列关联抄袭线索。
这些现象看似触目惊心,但在急于动气、妄下结论之前,我们或许该先厘清一个核心问题:作品作为 “精神产品”,其创作边界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避免被情绪裹挟,做出片面的审判?
这让我想起制造业的产品逻辑。
制作任何产品的核心,都是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华为最新款手机国产化率超 90%,仍有 10% 的非国产部件;广汽昊铂 GT 攀登版实现 100% 芯片设计国产化,成为行业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产化率未达 100% 的国产车就涉嫌 “抄袭剽窃”。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标志就是分工与协作,一辆汽车的三级供应商能达到五万多家,没有任何企业能独自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就像我们没必要为了喝一杯牛奶而建一座奶牛场,产品的价值从来不是源于 “从零创造所有组件”,而是源于对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价值重构。
文学作品作为 “精神产品”,其实也遵循着相似的逻辑。
制造业的产品需要原材料、技术、渠道等资源,文学创作同样需要 “原料”—— 汉字、词语、句式,乃至前人积累的表达范式与思想灵感。我们从未将使用古人创造的文字视为 “抄袭剽窃”,那为何要简单认定引用、化用名家的词句就是不可饶恕的剽窃?
制作产品的关键在于 “价值创造”,无论是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还是效率价值,核心都在于提供超越预期的独特价值。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真正的价值在于创作者通过对各类 “精神原料” 的整合、提炼、再创作,形成独特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而非要求创作者脱离所有文学传统凭空创造。
当然,这并非为真正的抄袭剽窃辩护。
产品制作有合规与伦理的约束,文学创作同样有底线 —— 未经许可的大量照搬、恶意挪用,本质上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侵犯,违背了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也破坏了市场交换的公平性。
但是,我们必须警惕 “线性思维” 下的粗暴判定,更要主动规避情绪化审判的陷阱。具体而言,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做出努力:
其一,“延迟判断”,给真相留足浮现时间。
面对争议,先克制 “立刻表态” 的冲动,避免被标题党或极端言论带偏。就像调查一款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需要检测报告、用户反馈、企业说明等多方面证据,判断文学作品是否抄袭,同样需要对比原文、核查引用来源、了解创作背景 —— 这些都需要时间。
与其在争议发酵初期就加入声讨大军,不如耐心等待更多事实浮出水面,比如专业机构的鉴定、创作者的公开回应,或是文学界的学术讨论,让结论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
其二,“分层审视”,拒绝非黑即白的判定。
情绪化审判的常见误区,是将 “部分雷同” 等同于 “全部抄袭”,将 “创作瑕疵” 升级为 “道德污点”。
分层审视能让我们跳出 “要么全对、要么全错” 的思维定式,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其三,“多元求证”,避免信息茧房的局限。
网络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 “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 的茧房:关注的博主声讨抄袭,就默认事实成立;刷到支持创作者的言论,又动摇立场。
要打破这种局限,就需要主动接触多元信息源 —— 不仅看争议双方的说法,也看中立第三方(如文学评论者、法律从业者)的分析;不仅对比雷同的片段,也通读整部作品,了解内容的整体脉络;甚至可以查阅相关法律条文(如《著作权法》对 “合理使用” 的界定)、文学创作规范,用专业知识武装判断,而非仅凭情绪下结论。
制作产品需要经历 “生产 - 交换 - 反馈 - 迭代” 的闭环,对待文学创作的争议,同样需要这样的耐心:给调查留时间,给论证留空间,给创作者辩解的机会。
产品的生命力在于需求精准、价值突出、闭环顺畅,且不违背约束原则。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同样如此,既需要坚守原创的底线,也需要给予创作探索的包容。
面对文坛的抄袭争议,理性甄别、客观评判,既保护真正的原创精神,也避免 “非黑即白” 的粗暴打击带来的伤害 —— 这才是对文学创作最基本的尊重,也是让 “精神产品” 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作者简介:
杨东,男,汉族;中共党员;2016年12月31日退休;笔名 天然,主任记者。出生于甘肃民勤县农民之家,20世纪60年代初随母亲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务农两年,服兵役两年,当教师六年,在地省报当记者编辑十余年;历任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兵团支社社长、《兵团新闻网》总编辑。新疆作协会员,曾当选为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