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酿暖意,岁月缝花
程兰峰
时光匆匆碾过四季,从春的抽芽到秋的落英,转眼便站在了冬的门槛。有人嫌冬的凛冽,我却爱它藏在寒风里的温柔——只要心里揣着暖意,目之所及皆有诗意,就连时光都似放慢了脚步,能细细缝补生活里的细碎美好。
清晨推开窗,寒气先裹着一层薄雾扑过来,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晕开一片朦胧,指尖划过,便留下一道清晰的水痕。楼下的老槐树早没了盛夏的浓荫,光秃秃的枝桠上缀着一层薄霜,像是谁撒了把碎糖,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光。保洁阿姨的橙色工作服在灰白的晨色里格外显眼,她握着扫帚的手冻得发红,却依旧一下一下把落叶归拢成小堆,路过的张奶奶笑着递过一杯热豆浆,“姑娘,趁热喝,别冻着”,阿姨接过来,指尖碰着杯壁的温度,连笑容都暖了几分。
早市的烟火气最是治愈寒冬。卖热粥的刘大爷推着小车来的时候,保温桶里的小米粥还冒着热气,掀开盖子,米香混着红枣的甜就漫了出来。穿校服的小姑娘跑过来买粥,大爷盛粥时特意多舀了一勺枣泥,“快考试了,多吃点甜的,脑子灵光”。旁边的糖炒栗子摊前围着不少人,铁锅“哗啦哗啦”响着,栗子在黑砂里翻滚,焦香飘得老远。摊主小两口一个翻炒,一个装袋,妻子的手套上沾了糖霜,却还是耐心地帮顾客把栗子装进保温袋,“刚炒好的,揣兜里暖手,剥着也甜”。有人问他们天天站在寒风里累不累,丈夫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看着大家吃得暖和,俺俩心里也热乎,累啥?”
办公室的暖意藏在没人刻意提起的细节里。李姐每天总比大家早到十分钟,先把电暖器打开,等同事们到岗时,工位旁已经暖融融的。她还从家里带来晒干的橘子皮,装在小布袋里分给每个人,“橘子皮能祛寒,闻着也清爽”。新来的实习生小林感冒了,鼻音重得说话都费劲,李姐下午就从包里掏出一包红糖姜茶,泡好递过去,“趁热喝,发发汗,别硬扛”。小林捧着杯子,指尖传来的温度顺着手臂暖到心里,眼眶都有点发热。到了下午茶时间,有人带了刚烤的饼干,有人泡了热可可,小小的办公室里,杯子碰撞的脆响混着说笑,把窗外的寒风都挡在了外头。
周末的午后,最适合把自己裹在柔软的毯子里。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洒下一块暖融融的光斑,家里的猫咪蜷在光斑里打盹,尾巴偶尔轻轻晃一下,像是在跟阳光玩闹。我坐在窗边织围巾,针脚歪歪扭扭的,却越织越认真——想着妈妈围上它时的样子,想着爸爸出门时脖子不再受冻,心里就满是欢喜。厨房里,妈妈正炖着萝卜排骨汤,萝卜的清甜慢慢渗进汤里,香气飘到客厅,连空气都变得暖乎乎的。爸爸在阳台整理花草,给绿萝换了新的营养液,又给多肉裹上一层保温膜,“这些小家伙也怕冷,得好好照顾”。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喝着热汤,说着闲话,窗外的风再大,也吹不散屋里的温馨。
冬夜的街头,灯火是最暖的星。便利店的灯总亮到很晚,晚归的人推门进去,店员会笑着递上一杯热饮,“辛苦了,暖暖身子”。有次加班到深夜,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着散步。老爷爷手里提着刚买的菜,老奶奶手里攥着一个热水袋,时不时把热水袋塞到老爷爷手里,“你手凉,揣着暖”。老爷爷笑着摇头,却还是接过热水袋,反手把老奶奶的手揣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慢慢消失在巷口,那画面像一首温柔的小诗,让寒夜都变得柔软起来。
原来冬天的暖,从不是靠炉火烘出来的,而是藏在人与人的牵挂里,藏在对生活的热爱里。是保洁阿姨手里的热豆浆,是摊主小两口递来的热栗子,是同事泡好的红糖姜茶,是家人围坐的热汤,是陌生人一句简单的问候。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散落在冬夜里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前行的路,让寒风里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岁月流转,冬日渐深,可只要心里揣着暖意,就不怕寒风凛冽。我们不必追赶时光,只需慢慢感受——感受晨霜的清甜,感受烟火的温度,感受身边人的温柔。把这些温暖一一收好,像缝补衣物一样,把它们缝进岁月的褶皱里,便会发现,冬天从不是冷清的,而是满含诗意的。往后的日子,带着这些暖意,好好过冬天,认真度流年,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热气腾腾,无悔无憾。毕竟,被暖意裹着的冬天,从来都不会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