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爱惜袍子 更要大义凛然
——我们向陆放翁学习什么
李千树
八百载光阴流转,当我们翻开《剑南诗稿》,那个拄着拐杖、遥望中原的倔强身影依然清晰。陆游,这位生于山河破碎时的诗人,用他八十五年的人生,书写了一部关于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他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临终绝笔,至今仍如黄钟大吕,震撼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
陆游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悲剧年代。北宋覆灭,宋室南渡,偏安东南一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临安的繁华,掩盖不了半壁江山沦陷的耻辱。生于斯时,陆游自幼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他的父亲陆宰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士大夫,家庭环境的熏陶,故国沉沦的痛楚,共同塑造了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怀。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南宋主和派占据上风的政治环境中,陆游的北伐主张屡遭打压。他因支持张浚北伐而被罢官,因坚持抗金而屡遭排挤。可是,这一切都未能动摇他恢复中原的信念。他在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即使闲居乡野,年老体衰,他心中燃烧的依然是报国的烈焰。
最令人动容的,是陆游晚年那段备受争议的经历。为了推动北伐,他不顾世人眼光,接受了权臣韩侂胄的邀请,参与修撰国史。这一举动,让他遭到了好友朱熹、杨万里等人的误解与非议。在世人眼中,韩侂胄是专权跋扈之辈,陆游与之交往,无异于自污清名,有攀附权贵之嫌。
但陆游心中自有衡量。他曾在劝告世伯、抗金名将张浚时说过:“既要爱惜自己的袍子,又不要为袍子所累。”这句充满智慧的话语,正是他人生抉择的最佳注脚。袍子,象征的是士大夫的清誉、名节;而大义,则是收复中原、重整山河的民族大义。当二者不可得兼时,陆游选择了后者。他宁愿承受“晚节不保”的指责,也要抓住任何可能推动北伐的机会。
这种抉择,需要何等勇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最重名节,视之如生命。陆游何尝不爱惜自己一生清名?但他更懂得,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荣辱得失应当退居其次。这不是对原则的背叛,而是对更高原则的坚守——不是为私利屈膝,而是为大义低头。
陆游的精神,上承孟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下启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义凛然”——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不是明哲保身的聪明,而是在国家需要时的挺身而出,哪怕是背负误解与骂名。
开禧年间,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虽然最终失败,但陆游参与其中的努力不应被抹杀。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已经超越了个人成败得失,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重温陆游的故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再面临陆游那样的生死抉择,但他的精神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持之以恒的坚守。
在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选择:是独善其身还是勇担重任?是计较个人得失还是顾全大局?陆游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陆游那“既要爱惜袍子,也要大义凛然”的智慧,启示我们在原则与变通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既要坚守底线,爱惜自己的“袍子”,维护人格的尊严与操守;又要避免为“袍子”所累,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了更高价值而做出牺牲。
放翁已逝,精神长存。他那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当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做出人生的重要选择时,不妨想一想陆游,想一想他那在清誉与大义之间的毅然抉择。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向陆放翁学习的真谛——在爱惜“袍子”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义凛然。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更需要这种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担当精神。陆游的爱国情怀,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这正是放翁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不倒的力量源泉。
2025年11月25日于济南善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