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聚居而成的“诚信街”
罗毅/图 文瑞/文
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各个历史时代,总在上演着一幕幕流离失所的悲惨故事。赣州城涌金门、建春门、百胜门一带老城墙根下挤满了各地涌来的流民。他们起初蜷在城墙脚下过夜,后来支起破帐篷,再往后竟顺手扒下城砖。一块块青砖从老墙身上剥下来,垒成歪歪扭扭的墙脚。后来的流民跟样学样,在对面也搭起了棚寮。久而久之,棚寮之间的夹道,被行人的的草鞋踩实了,竟成了条街。再后来来的流民,索性在城墙上造窝、安家,早来已在赣江路开商铺做生意的人家,也趁势在城墙上搭个棚子做厨房或堆杂物。
改朝换代或动荡岁月,城里乱得没人管,等时局稍稳,官府想整治时,这片寮棚已像雨后的蘑菇,密密麻麻连成了片——城砖垒的矮墙、茅草盖的顶子,连巷子里都挤着卖清汤的火炉、晒辣椒的竹篾,只能叹声“管不了”。偏偏这片三教九流混杂、守信二字稀松的地方,官府倒题了“诚信街”的名,写在断砖拼成的门楼上,像给粗布短褂缝了颗瓷扣子,透着股无奈的反差。
起初市民们都笑,说这题字是官府自欺欺人。可日子久了,有人发现诚信街的人靠着勤劳,跑码头、扌爹蒲包、做小生意,渐渐生活有了起色。慢慢的,破棚子换成了木板房,流民堆里竟然长出了“诚信”的样子。
赣州城本是章贡两江交汇的商埠,码头一片谋生的商家凭“信”字立了几百年,诚信街虽起于饥寒,却接住了老城的商脉。一条街的活,靠的是言语善、做事实;一座城的兴,也离不了这藏在烟火气里的诚信——它不是官府题在墙上的字,是流民们、市民们用日子熬出来的理:没了诚信,生意做不长久,街市聚不起来,再热闹的城,也留不住人心。
2025.11.18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