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寻根溯祖续文脉,戈氏家风传千古
我寻访戈子良事迹的脚步,并未因梳理完他的一生而停下。戈氏家族六百年扎根济宁,从元末骁将到民国贤达,每一代族人的故事,都是济宁历史的缩影;而那份跨越数百年的家风,更是值得传承的文化瑰宝。为了更完整地还原戈氏家族的脉络,我再次前往马房屯,拜访戈老爷子,翻阅完整版《戈氏族谱》,听族人讲述那些藏在族谱缝隙里、口耳相传的家族往事。
戈氏族谱共十二卷,用宣纸装订,封面是深蓝色绫罗,虽历经数百年,却依旧平整,每一卷都标注着世代、族人姓名、生平事迹,部分卷册还附有族人画像、朝廷赏赐的诰命文书复印件,细节详实,字字皆是家族记忆。族谱中记载,戈氏三世祖戈谦,明正统年间随济宁左卫驰援北京,抗击瓦剌,左臂被砍断仍坚守阵地,战后朝廷赐“忠勇世家”匾额,他却对族人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保家卫国,本就是戈家子孙的本分,不必张扬。”后来,他将朝廷赏赐的银两全部捐给乡邻,用于修缮堤坝,防止洪涝,自己则依旧穿着粗布衣裳,耕田劳作,与百姓同吃同住。
戈氏十世祖戈守信,清代乾隆年间任济宁地方小吏,主管粮仓。当时济宁遭遇水灾,粮仓储备不足,百姓缺粮挨饿,有富商想贿赂他,让他优先售卖粮食给自己,戈守信严词拒绝:“粮仓的粮食是百姓的救命粮,岂能因私利徇私?”他亲自制定分粮规则,按户分粮,优先照顾孤寡老人与孩童,自己则每日只吃一顿稀粥,省下粮食分给百姓。后来,他因积劳成疾,病逝在粮仓,百姓们自发为他立碑,碑上刻着“廉吏戈公”,至今仍立在马房屯村西的老堤坝旁。
戈氏十五世祖戈振邦,清末年间以农耕为生,为人仗义,乡邻有困难必伸手相助。有一年,马房屯遭遇蝗灾,庄稼颗粒无收,邻村有农户因饥饿想卖儿卖女,戈振邦得知后,变卖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凑钱帮农户赎回孩子,还将自家储存的杂粮分给受灾乡邻,自己则带着家人挖野菜、啃树皮度日。族人劝他:“你把田卖了,自家都活不下去了,还管别人干啥?”戈振邦说:“都是乡里乡亲,见死不救,对不起良心,也对不起戈家的祖训。”
这些先辈的故事,与戈步全、戈子良的经历一脉相承,不难看出,“忠勇、诚信、仁心”早已不是简单的祖训,而是融入戈氏族人血脉的基因。从戈予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到戈谦捐银济民不慕虚荣;从戈守信廉洁奉公坚守本心,到戈振邦仗义疏财救助乡邻;再到戈步全沙场征战、戈子良实业兴邦行善,每一代戈氏族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家族的家风,也为济宁留下了一段段温暖的记忆。
如今,戈氏族人虽分散在各地,却始终保持着联系,每年清明,无论身处何方,族人都会尽量赶回马房屯,祭拜先祖,召开家族会议,讲述家族近况,传承家风。戈老爷子的孙子戈建明,如今是马房屯村的村干部,他牢记先辈教诲,牵头成立村里的慈善互助小组,帮助村内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组织村民修缮古村落、保护戈氏祠堂与族谱,还将戈氏先辈的故事整理成册,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展示,让村里的孩子从小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风。
“俺爷爷常说,戈家能在济宁扎根六百年,靠的不是功名富贵,是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靠的是对国家有忠、对乡邻有善、对自己有严。”戈建明指着文化广场上的戈氏先辈事迹展板,语气坚定地说,“俺们这一代,得把先辈的精神传下去,不仅要自己做好,还要带动村里的人,让马房屯始终是个有温度、有正气的地方。”
在马房屯走访的日子里,我时常能感受到戈氏家风的影响:村民之间互帮互助,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主动帮忙;村里的老人无人赡养,村民自发轮流照顾;孩子们放学回家,会主动帮老人提水、扫地,脸上满是淳朴的善意。有村民告诉我,这些习惯,都是跟着戈氏族人学的,“戈家先辈行善积德,给俺们做了榜样,俺们也得照着做,不能丢了马房屯的脸面。”
离开马房屯那日,春日的阳光正好,老槐树的枝叶随风摇曳,洒下斑驳的光影,戈老爷子送我到村口,手里拿着一本复印的《戈氏族谱》节选,递给我说:“戈家的事,也是济宁的事,你把它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也算对得起先辈,对得起济宁的百姓。”我接过族谱,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的字迹虽已陈旧,却透着一股穿越岁月的力量。
回望这段寻访之路,从《济宁军事志》上的三枚姓名,到马房屯的族谱、祠堂、祖坟,从戈氏先辈的征战与行善,到戈子良的传奇一生,我仿佛穿越了六百年时光,看到了一个家族在济宁土地上的坚守与传承,也看到了济宁百姓对善良、正义、气节的珍视。戈子良的传奇,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戈氏家族六百年家风的缩影,是济宁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如今,济宁这座城市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当年的军屯村落已融入城市发展的浪潮,当年的实业旧址已换了新颜,可戈子良的故事,仍在济宁的街头巷尾流传;戈氏家族的家风,仍在马房屯的土地上延续;那份忠勇报国、诚信立世、仁心济民的精神,仍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济宁人。
岁月无声,精神不朽。戈子良的名字,会永远铭刻在济宁的历史长河中;戈氏家族的家风,会永远传承在岁月流转里;而那份属于济宁的温暖与正气,也会如同运河流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后记
历时五年,我终于梳理完戈子良及其家族的事迹,从档案馆的旧志到乡村的族谱,从老者的口述到实地的寻访,每一份资料、每一段故事,都让我对这位百年前的济宁贤达,对戈氏家族的家风,对济宁的地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戈子良的一生,恰逢清末民初的乱世,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他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以一己之力,在军旅中保家卫国,在实业中振兴家乡,在慈善中温暖百姓,在乱世中坚守气节。他不是天生的英雄,却在每一次抉择中,选择了责任与担当;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一件件小事,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初心。他的传奇,不在于功名显赫,而在于身处乱世,仍能守住本心,温暖他人;不在于财富积累,而在于富而思源,造福乡梓。
戈氏家族六百年的传承,更是令人动容。从元末戈予追随朱元璋征战,到二世祖戈弼定居济宁,从明清时期的忠勇廉洁,到民国时期的实业慈善,每一代族人都在践行“忠勇传家、诚信立世、仁心济民”的祖训,这份家风,穿越六百年风雨,历经战乱与变迁,始终未曾褪色,成为家族最宝贵的财富,也为济宁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寻访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济宁百姓对戈子良的铭记。时隔百年,仍有老人能清晰讲述他的行善事迹,仍有百姓会到他的墓前祭拜,仍有族人在传承他的精神——这份铭记,不是刻意的缅怀,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是对善良与正义的珍视,是对家国情怀与乡梓担当的推崇。
撰写这篇纪实文学,初衷是为了还原戈子良的传奇一生,梳理戈氏家族的历史脉络,可在写作过程中,我愈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济宁这座城市的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戈子良的精神,戈氏家族的家风,值得被更多人知道、传承,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当下,守住内心的平静与善良;在面对抉择时,坚守责任与担当;在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善待他人,造福社会。
因年代久远,部分史料缺失,文中部分细节参考了戈氏族人的口述与地方文史资料,虽尽力考证,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望读者谅解。最后,感谢马房屯戈氏族人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济宁档案馆、文史研究馆提供的史料,正是有了这些助力,才能让戈子良的传奇得以重现,让戈氏家风得以传承。
愿戈子良的精神永存,愿戈氏家风永续,愿这份属于济宁的温暖与正气,永远流传。
林存正
壬寅年孟秋于济宁运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