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家族》:烽火淬炼的家族史诗
镌刻不屈的民族脊梁
《家族》 李官珊 著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岁月的硝烟渐次消散,那些浸透血泪的记忆,那些藏在家族脉络里的抗争,始终是民族精神图谱中最厚重的一笔。如何让当代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如何在个体命运中读懂民族的坚韧?济南出版社最新推出、作家李官珊(笔名关山)历时十年打磨的长篇小说《家族》,以一部家族的浮沉史,为我们打开了回望烽火岁月的鲜活窗口。
故事缘起
一个村庄的命运,千万家庭的缩影
亮点解读
一部有血有肉的“抗战生存史”
胶东大地的“活态记忆”:从方言到风俗,皆是历史的肌理。 作者深耕胶东地域文化,让月季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浸着岁月的质感:海神节的祈福仪式、麦草辫子的掐织手艺、端午簪半开月季的习俗,都成了故事的血肉。读《家族》,仿佛能触摸到月季村的晨霜,闻到铁匠铺里铁器的冷香,听见巷子里传来的胶东大鼓——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抗战记忆不再是遥远的史料,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现场。
多重视角的叙事迷宫:拼凑半个世纪的家族真相。 小说打破传统线性叙事,以玉家五代人的视角为拼图:玉老太爷用草棍在浮土上写“苟利国家生死以”时的苍凉,米氏偷藏饭团喂孩子时的心酸,玉老五在月光下擦拭刀刃的沉默,紫螺在庵堂听经时的怅惘……时空在回忆、现实与梦境中交错,前一页还是日军扫荡的惨烈,后一页便切换到当代人对祖辈的追寻。这种叙事手法,让家族史不再是单向的 “传声筒”,而是充满悬念与思考的“解谜之旅”。
人性光谱的立体描摹:没有完美英雄,只有真实的坚守。 《家族》里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也没有脸谱化的恶人:玉老太爷既有士绅的清高,也有为救子屈膝乞讨的无奈;玉老五能挥刀斩日寇,也会因错失挚爱而醉酒痛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人性——他们会恐惧、会懦弱、会犹豫,却在关键时刻选择“守住底线”。这些“不完美”的坚守,恰恰构成了作品最动人的灵魂。
献给当代人的“根脉启示录”:什么是真正的传承? 当现代社会的“家族观念”日渐淡薄,《家族》抛出了直击人心的追问:什么是我们的根?什么值得代代相传?玉家人在绝境中给出了答案:是玉老五藏在夹墙里的黄金,更是玉老太爷“宁毁家业不做汉奸”的骨气;是玉家兄弟“各走各路却同守家国”的默契,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份藏在血脉里的坚守,对当下的我们而言,是一份珍贵启示。
作者寄语
十年磨一剑,为历史立传
“十年创作,最难忘的是读到‘黄金运输线’史料时的震撼——原来我的祖辈,也曾是这条隐秘战线上的微光。”作者李官珊坦言,正是这段真实历史,让她重构小说主线,让玉家的故事与民族的记忆深度交织。数易其稿的过程中,她始终坚持“让历史有温度,让人物有呼吸”,哪怕是一个农具的细节、一句方言的运用,都要反复考证,只为还原最真实的烽火岁月。 《家族》从来不是一部单纯的“抗战小说”,它是一曲献给先辈的深情挽歌——致敬那些在黑暗中举着火把的人,致敬那些用生命守护根脉的人;它更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郑重回望——提醒我们:历史从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藏在爷爷的旧军章里、奶奶的补丁棉袄里、家族代代相传的故事里。
2025年,让我们翻开《家族》。在玉家的悲欢里,读懂我们的先辈如何在烽火中坚守;在家族的脉络里,看见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那些镌刻在血脉里的勇气与信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传承。
作者简介
李官珊,笔名关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在《青春》《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大益文学》等期刊发表文学作品,出版《城·城》《珍珠贝》《小瓜的秘密岛屿》《三十三个大海》等小说十六部。作品被《思南文学选刊》《杂文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等转载,对个人作品的评论文章发表在《青春》《当代小说》《百花园》等期刊,作品入选多部丛书,多次获奖。
图书简介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