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宣纸上的平仄
文/水灵
苏州平江路的旧书铺,雨顺着黛瓦往下淌,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细水花,倒像谁把唐朝的墨汁兑了水,漫不经心地泼在巷子里。我蹲在柜台前翻旧物,指尖忽然触到片凉滑——是方端溪老坑砚,左侧嵌着颗绿豆大的活眼,就着屋檐漏下的光看,竟和陈子龙词里“星影坠空江”的模样分毫不差。边缘有道细裂痕,凹槽里凝着半池发黑的宿墨,蹭在指腹上是暗赤色,老板捋着山羊胡,指腹反复摩挲砚边:“这是血,老辈人传下来的,沾过心思重的人眼泪。”
老头说砚台出自皖南明代古墓,墓主姓柳,是万历年间的秀才。他把放大镜凑到砚底,指腹轻轻蹭那模糊刻痕:“你瞧,‘柳如是’三个字,刮得毛毛糙糙,倒像是舍不得刮干净。”我心里咯噔一下——柳如是?那个在秦淮烟水里敢爱敢恨的女子。记得哪本书里提过,崇祯五年松江几社雅集,陈子龙为她誊写《戊寅草》,用的就是方端砚。我往砚台里兑了点清水,墨锭磨开时,混着雨气的墨香飘出来,忽然就想起“忆昔妆楼对酒时”那句,恍惚间竟觉得,几百年前他握着这方砚蘸墨,指腹也该蹭过这道裂痕,连笔下的平仄,都裹着江南春日里,两个人凑在灯前看稿的软风。
抱着砚台在雨里走,鞋尖沾了泥也不管。脚下的青石板忽然软了,成了明朝的宣纸。眼前掠过的不是奶茶店的霓虹灯,是穿青布长衫的陈子龙,提着“陈府”灯笼从巷口过,风把灯影吹得晃悠悠,他总回头望,像在等谁。袖口沾着墨渍,怀里揣着半截信,末尾“未能相守“四个字被墨晕了,一圈圈散开来,像眼泪泡过的痕迹。后来查《陈子龙年谱》才知,他俩分手不是情断,是陈家父母拍着桌子说“门户不当”,把信摔在地上。这砚台是他连夜从书箱里翻出来的,藏在棉袄内袋,直到顺治四年抗清兵败投水,家人从他怀里摸出箱子,砚台还盖在那封没写完的信上,墨痕早干了,只剩“未能相守”四个字,在时光里浸得发沉,像谁没说出口的“再见”。
后来常深夜用这砚台写字。有次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笔尖刚碰着纸,忽然就愣了——墨汁晕开的纹路,竟和苏州博物馆那本《陈子龙诗集》古刻本上的插画一模一样。画里也是杏花疏影,长衫男子坐在石桌旁吹笛,手指按在笛孔上的模样,像在等谁应和,桌上摆的砚台,活眼位置、裂痕形状,和我手里这方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一刻我不敢下笔,怕笔尖戳破了墨里藏的时光,怕我的字太沉,扰了几百年前那夜的笛声,还有落在笛管上的杏花。
砚台的裂痕里藏着更沉的事。在南京博物院翻到卷清代《秦淮轶事》,纸页都黄脆了,还有《小腆纪传》抄本,字里行间都透着冷。两本书都提崇祯十五年的雪夜——柳如是那时已嫁钱谦益,住常熟半野堂。清兵渡江那天,钱谦益站在尚湖岸边,手揣在袖里搓了又搓,盯着湖水半晌,说“水太凉”,转身就往屋里走,棉鞋踩在雪上咯吱响。柳如是没说话,抱着砚台就往湖里跳,家丁拽住她时,砚台磕在湖岸石墩上,裂了道新缝,和旧痕凑成了道弯,像她没忍住的哭腔。那石墩现在还在尚湖,表面留着浅褐色的凹痕,当地志书里写“此痕与河东君砚裂相合”,字旁边还有人用铅笔注了行小字:“春雪化时,痕里会积细水,像泪。”她指节被划破,血滴进墨池,混着墨写出“恸哭六军俱缟素”,笔锋抖得厉害。想来她当时该对着砚台叹过,指尖反复擦那道新裂——世人总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她偏要反过来,想让这蘸了血的墨,把“国家不幸“写成能醒人的檄文。可后来这诗被改成写陈圆圆的,没人记得最初那滴墨里,藏着她又哭又笑的声音:“这墨要留着写复国书,要留着等河山回来,怎能随我沉湖?”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也见过这砚台的影子,字里带着点暖意——乾隆年间藏在四库馆,冬夜冷,他把砚台揣在怀里捂热了才用,校勘《列朝诗集》时,用它抄过柳如是的《湖上草》,还在笔记里记:“端溪砚一方,墨池有血痕,冬夜蘸墨,似有琵琶声从石眼出,像谁在唱‘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民国初年故宫文物南迁,砚台从宫里流出来,落到一个爱国学生手里,学生在砚底刻了行小字:“愿以我血,续此墨香。”抗战时南京陷了,学生躲在防空洞里,蜡烛光晃得人影发颤,他用这砚台蘸稀释的红药水写“还我河山”,红药水与墨混出的颜色,竟和柳如是当年滴进墨池的血一个模样,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都透着劲。原来这砚台里的“血性”,从来没被时光磨淡,不过换了种法子,在不同的年月里烧着,像递接力棒似的。
去年秋天带砚台去绍兴沈园,桂花香飘得满园都是。陆游与唐琬的《钗头凤》刻在石碑上,“红酥手、黄藤酒”被游人摸得发亮,指腹蹭过“错错错”三个字,能觉出石头的温度。我把砚台搁在碑前,指腹反复蹭过那道旧裂,忽然就觉出疼来——这疼,是柳如是投湖时攥紧砚台的决绝,是陈子龙写“未能相守”时咬着唇的哽咽,是抗战学生握笔时冻得发红的手的颤抖。风卷着枫叶落在墨池里,竟渗出血色汁液,混着墨在石面上晕出“错错错”三个字,和碑上的字叠在一起,像几百年的人,在同一场风里叹气。那一刻忽然懂了,柳如是写“国家不幸诗家幸”时,该怎么调平仄?就像她的人生,本想写首壮烈的七律,偏被命运改成顿挫的长短句,可每个字里,都藏着不肯灭的光,像砚台里的活眼,再暗的夜,也能映出星子。
离开沈园时,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和石碑上的字叠在一起,倒像我也成了故事里的人。砚台揣在怀里是暖的,像揣着整个江南的春天,还有几百年人的心思。想起柳如是当年在半野堂种的那株海棠,如今该还开着吧?花瓣落在宣纸上,就是最软的平仄;雨滴进砚台里,就是最动人的韵脚,像谁在耳边轻轻念着没说完的话。那些藏在诗词里的故事,从来没真的消失,不过借着一方砚、一滴墨、一片枫叶,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轻轻叩你的心门——有些平仄,刻在宣纸上,更刻在骨子里,像血脉似的,一代一代往下传。

作者简介:
水灵,本名:倪润梅,河北沧州青县人,教师,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创作成果丰硕,散文、古体诗词、小说等百余篇作品见于《北京晚报》《参花》《小小说选刊》《天池》《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德州晚报》《津沽散文》《江海晚报》等主流报刊,百余首诗歌、赋文等亦刊发于各大网络平台,偶有获奖。曾指导学生斩获全国小学生同步作文金奖。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请勿投已发布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作品。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欢迎大家关注大赛官方公众号《品诗》: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