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当模特躺在草地上
铜铸一般凝固
透着原始的淳朴
不知是一种悲哀
还是别样的浪漫
却见身下的含羞草已闭上了眼
风,蹑手蹑脚屏住呼息
裹着它的腼腆
鸟鸣声声渐去
羞怯地躲闪
都不愿去惊扰那易碎的风景
2025.11.23.
评析:
这是一首短小精炼、意蕴深长的现代诗。它通过对一个特定场景的捕捉,成功地营造了氛围,并引发了读者的多重思考。我们可以从意象、语言、结构和主题几个方面来评析其优劣。
诗歌赏析
1. 巧妙的意象并置与核心隐喻
诗歌的核心在于两组意象的并置与对比:
· 模特:被描述为“铜铸一般凝固”,代表着“原始的淳朴”。她是被观看的客体,是人为的、静态的艺术。她的“凝固”暗示了一种非自然的状态,一种为了展示而存在的生命。
· 含羞草:是自然的、本真的、动态的生命象征。它的“闭上了眼”是一个极其精妙的动作,是整首诗的诗眼。它不是睡眠,而是一种敏感的、自我保护性的闭合,是对外部刺激(模特的压迫或目光的注视)的无声回应。
这两组意象的碰撞,构成了诗歌的深层张力:人工与自然、观看与被观看、凝固与敏感、暴露与羞怯。含羞草的反应,正是自然对人为侵入和“凝视”的一种微妙而有力的批判。
2. 富有张力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 “铜铸一般凝固”:用金属的冰冷和永恒感,来形容模特的姿态,强化了其非生命化、物化的特质,与草地鲜活的生命力形成对比。
· “闭上了眼”:这个拟人化的动词,赋予了含羞草人格化的情感。它不仅是生理反应,更是一种拒绝、不忍或羞耻的情绪表达。
· “蹑手蹑脚屏住呼息”:用来形容风,将无形的风具象化为一个小心翼翼的人,极大地强化了现场的静谧和紧张感,仿佛整个自然界都在为此情此景而感到不安。
3. 层层渲染的氛围营造
诗歌的氛围营造非常成功,采用了由近及远、由主到宾的烘托手法。
· 核心事件:模特躺下,含羞草闭眼。
· 近处反应:风变得轻柔,屏住呼吸。
· 远处反应:鸟鸣声渐去,羞怯躲闪。
通过风与鸟的反应,诗人将“羞怯”与“不忍惊扰”的情绪弥漫到整个环境之中,使“易碎的风景”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整个世界共同构成了一种脆弱、敏感、需要被小心翼翼对待的美。
4. 开放而深刻的主题
诗歌的主题是多层次的,留给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
· 对“美”的反思:模特的“淳朴”是刻意表演的,而含羞草的“羞怯”是天然本能的。究竟哪一种才是更真实、更动人的美?诗歌显然倾向于后者。
· 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的行为(即使是追求美和艺术的行为)已经对自然造成了压迫和惊扰。含羞草的“闭眼”可以看作自然对人类的疏离与拒绝。
· “观看”的伦理:模特的姿态是一种“被观看”,而含羞草和自然万物的反应,则是对这种“观看”的无声抗议。它们用“羞怯”反衬出人类目光可能携带的侵略性。
诗歌的“优劣”评判:
优点:
1. 构思新颖:选取“含羞草”这一极具特质的植物作为观察视角,独特而巧妙。
2. 意境完整:从场景设置到环境烘托,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诗歌意境。
3. 语言精炼:没有废字,每个意象和动词都承担了表意和营造氛围的功能。
4. 余味悠长:结尾的“易碎的风景”点题且升华,让读者的思绪停留在一种复杂的审美与哲思情绪中。
可商榷之处(或可提升的空间):
1. 开头的直接性:首句“当模特躺在草地上”略显平实,像叙事的开端,虽然迅速切入场景,但在诗意的“起兴”上可以更有韵味。
2. “悲哀”与“浪漫”的直白:第五节“不知是一种悲哀/还是别样的浪漫”直接提出了两种对立的情绪,虽然点明了矛盾,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如果通过意象本身来呈现这种复杂性,或许会更具张力。
总结
总体而言,张海峰的这首《含羞草》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它如同一幅笔触细腻的工笔画,捕捉了一个瞬间的风景,更通过这个瞬间,探讨了关于美、自然与人类行为的宏大主题。其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通过“含羞草闭眼”这一微小而动人的细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意象说话”的魅力。它是一首宁静、羞涩,却充满内在力量的诗歌。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0年《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一书,偶有获奖。【西宁表′】微刊特约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