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八仙过海
七绝.铁拐李.
武永尧(湖北仙桃)
铁拐仙游觅海津,为求灵药任艰辛。
顽童不识老残苦,忙劝爷爷别骂人。
鉴赏释义:闲云
1.铁拐仙游觅海津:铁拐李(八仙之一)云游至海边渡口,体现其逍遥自在的仙人形象。"觅海津"暗示寻找渡口或仙缘。
2.为求灵药任艰辛:为寻找治病救人的灵药不辞辛劳,展现其济世情怀。"任艰辛"三字凸显其坚定意志。
3.顽童不识老残苦:通过顽童视角反衬铁拐李的衰老与艰辛,形成天真与沧桑的对比。
4.忙劝爷爷别骂人:顽童的童言无忌与铁拐李的焦躁形成趣味反差,生动刻画了仙人的人性化一面。
全诗以诙谐笔法,将铁拐李的仙人形象与市井生活巧妙结合,既有仙风道骨,又富人间烟火气。
诗句解析与意象溯源
1."铁拐仙游觅海津'
"海津"指蓬莱仙境的渡口,呼应八仙过海传说中铁拐李以铁拐渡海的典故。其"仙游"姿态体现散仙超脱尘世的形象,与道教"重魄轻形"的修行理念相合。
2."为求灵药任艰辛"
铁拐李的葫芦是八仙中象征济世救人的法器,此句暗指他采药济民的传说。道教视灵药为逆修成仙的媒介,呼应"三千欲界"的修行哲学。
3."顽童不识老残苦"
顽童的纯真反衬铁拐李的衰老与艰辛,形成戏剧性对比。其"老残"形象源于传说中元神出窍后借尸还魂的遭遇,体现道教对形骸的超越。
4."忙劝爷爷别骂人"
诙谐的市井对话消解了仙人的神圣性,展现铁拐李"蓬头赤脚"的民间化形象。这种反差正是八仙故事"和而不同"的体现。
全诗通过铁拐李的传说,融合了道教修行(如"重魄轻形")与民间叙事,其法器、渡海方式等符号均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文化隐喻。顽童的插曲则强化了仙凡互动的趣味性,使传统故事更具生命力。
1.意象解析
●“顽童”:象征未经世事的纯真,与铁拐李的“老残”形成年龄与阅历的对比。
●“老残苦”:既指铁拐李的生理残缺(跛足、衰老),也暗喻其修行中的艰辛与济世之难。
2.象征意义
·世俗与仙境的冲突:顽童的“劝慰”代表凡人对仙人困境的误解,凸显仙凡认知的鸿沟。·修行者的孤独:铁拐李的“骂人”实为对世人不解其苦的无奈,呼应道教“大隐于市”的修行观。
3.文化关联
·类似杜甫诗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顽童意象常被用于反衬修行者的孤寂。
·铁拐李的“葫芦”与“铁拐”是身份标志,抛却它们则无人识仙,暗喻本质与表象的辩证关系。
顽童意象的文学传统
“顽童”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反衬符号,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通过孩童的顽劣凸显诗人的衰老与无力。这种手法以天真反衬沧桑,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
本诗中的顽童形象
“顽童不识老残苦”延续了这一传统:
·对比:孩童的天真无邪与铁拐李的修行艰辛形成
反差,强化“老残”的孤苦:
·象征:顽童代表世俗对修行者的误解,暗喻仙凡认知的鸿沟。
深层含义
1.修行者的孤独:铁拐李的“骂人”实为对世人不解其苦的无奈,呼应道教“大隐于市”的修行观 。
2.文化隐喻:类似贺知章“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空错位感,顽童的“不识”暗含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此句通过孩童与仙人的碰撞,揭示“真伪”“苦乐”的辩证思考,深化了八仙故事中“仙凡殊途”的哲学主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