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联痴”段文华:60载乡心凝笔墨 24联咏尽苗疆魂
作者:杨放炳
【导语】“城拥翠色,儒士长兴雅艺;步揽丹霞,林区永奏欢歌。” 点开《山径文学社》公众号,这副题赠儒林古镇的楹联墨迹未干,便让无数读者眼前一亮。二十字间,青山作骨、文脉为魂,苗乡的灵秀与厚重跃然纸上。挥毫者,正是城步苗族自治县刚满60岁的退休教师段文华。41年讲台耕耘,他以粉笔育桃李;数十载假期采风,他以笔墨绘家乡。24副景点楹联,是他踏遍苗乡山水的心血结晶,更是一位老教师对故土最深情的告白。
一、三尺讲台守初心,半生痴恋结联缘
2025年秋,60岁的段文华正式告别坚守41年的讲台。从青涩年华到鬓染秋霜,他握着粉笔在城乡校园间穿梭,将语文课本里的诗与远方传递给一代代学子,而心底那份对楹联的热爱,早已在童年埋下种子。“小时候跟着爷爷逛利济门,城楼匾额下的对联我能驻足半晌,寥寥数语便把一方水土的故事说透。”忆起与楹联的初遇,段文华眼中仍闪着亮光。
这份痴恋,在教书岁月里愈发浓烈。课间十分钟,同事闲聊休憩时,他在草稿纸上推敲对仗;深夜批改完作业,灵感突现时便披衣起身,将佳句记在床头的笔记本上;就连带学生春游秋游,他也化身“观察员”,沿途的山水草木、人文典故都成了创作素材。“楹联讲究‘一字千金’,差一个字,意境就失了大半。”为求精准传神,他常翻遍《联律通则》与各类辞书,反复打磨直至满意;为学撰联技巧,他不仅虚心请教县内诗联行家,更与肖玉苍、邹宗德、李先鸿等省内外著名联家书信往来,探讨格律章法;家中满柜的《对联》《中国楹联报》等报刊,见证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同事们打趣他是“联痴”,他却笑着回应:“痴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踏遍山水寻根脉,一联一景总关情
“写对联不能光有华丽辞藻,得有根儿——这根儿就是城步的山水风物与人文故事。”段文华始终坚信,好的楹联必是“景与情合,文与史通”。教书期间的每个假期,他都成了苗乡山水间的“追光者”,背着相机、揣着笔记本,踏遍了城步的角角落落。
三伏天的南山牧场,烈日炙烤着海拔1700多米的紫阳峰,他顶着酷暑登顶,只为捕捉“紫气升腾,千峰竞秀”的壮阔意境;寒冬腊月的威溪乡沙角洞,零下几度的寒风中,他静静伫立在“植物熊猫”古银杉下,观察其苍劲姿态,才有了“林海含珠,植物熊猫苍且秀;苗乡饮誉,银杉国宝古而香”的传神之句。每到一处,他不仅用镜头记录风光,更用脚步丈量历史:在边溪上水画廊,他听村民说溪水能洗去烦忧,便多次周末探访,反复琢磨写下“秀水流馨,到此已无尘半点;奇山叠翠,登峰更觉碧千重”;在民族英雄纪念阁,他泡在史料馆查阅文献,追溯英雄事迹,挥笔写下“阁塔摩天,仰千秋皓月;巫江毓秀,振百代雄风”,字里行间满是敬仰;为打磨“边溪农庄”的楹联,他专程与农庄老板闲谈,听苗家姑娘唱山歌,感受“民淳俗朴”的氛围,最终定下“路曲林深,溪水含情鸣古乐;民淳俗朴,苗家好客唱山歌”。
数十年间,五本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灵感,相机里存了数千张采风照片。每一副对联的背后,都是一段翻山越岭的历程,一份深入肌理的感悟。“只有亲身感受过,写出来的对联才有灵气、接地气。”段文华说。
三、退休终成佳作集,笔墨传香誉苗乡
2025年下学期,告别讲台的段文华,终于有了充足时间整理多年心血。他将教书期间利用假期创作的景点楹联逐一筛选、修改、完善,最终精选出24副佳作,涵盖儒林古镇、南山牧场、白云湖、十万古田、湖南杉树王等城步知名景点与人文地标。这些楹联,或赞自然风光,或忆历史人文,或寄发展期盼,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家乡的赤子之情。
“巫水一湖涵日月;黔峰万古峙云天”,白云湖观景台的楹联勾勒出湖水浩渺、山峰巍峨的壮阔画卷;“山高径窄,虎啸猿啼,工农红军勇翻越;树密林深,泉鸣鸟唱,华夏赤子喜攀登”,南山红军长征路的对联还原了革命岁月的艰险,更彰显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寿越千年,葱茏滴翠,东晋古神木;径超二米,遐迩闻名,湖南杉树王”,简洁文字道出了古杉的历史底蕴与传奇色彩。
2025年11月17日,《山径文学社》公众号收录发表这24副楹联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城步本地网友纷纷转发留言:“读着段老师的对联,仿佛沿着巫水走了一遍家乡,每个景点都变得更有味道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城步人,第一次发现家乡的美景能被凝练得这么传神,自豪感油然而生!”“以后带朋友逛苗乡,就用这些对联当导游词,既文雅又有内涵”;外地网友看完后直言“被城步的美景与文化陶醉,一定要抽时间去打卡”。“一位广东的楹联爱好者特意私信我,说通过我的对联了解了城步,想来实地看看。”谈及此处,段文华笑容满面,“能为家乡文旅事业添砖加瓦,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四、初心不褪续耕耘,愿为苗乡谱新篇
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段文华的作品早已多次在全国赛事中获奖,部分被收录进国家、省、市级诗联报刊书籍,更有楹联作品被镌刻悬挂在省内外风景名胜区及槽门上。但在他看来,这些荣誉都不及家乡人的认可珍贵。“我就是个普通的城步人,一辈子没离开过这片土地。能用教书之余的时光,书联咏景,为推介秀美家乡做点事,是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退休后的段文华,并未停下笔墨耕耘的脚步。时间更自由的他,计划继续走访城步的小众景点,用楹联为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景代言;同时,他还将在县诗联协会的活动中,向年轻人传授楹联创作技巧,希望让这份传统文化瑰宝在苗乡落地生根。“城步的美,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记录。以前是挤假期,现在有了整段时间,更要多为家乡做点事。”
有人问他,数十年挤假期创作图啥?段文华的回答朴实而真挚:“图的就是对家乡的这份情。城步的山养育了我,我就想用笔墨为她‘梳妆’,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苗乡不仅有好山好水,还有浓浓的文化味儿。”
笔墨映初心,楹联颂家乡。段文华用数十年的坚守与热爱,让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与苗乡山水相融共生,也让更多人通过这凝练的文字,读懂了城步的美、苗疆的魂。
【作者简介】
杨放炳,湘西南苗乡的耕读者。一手扶犁,一手执笔。愿用最接地气的文字,书写泥土深处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