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海 之 间
——说唱文化与风土人情系列之22
作者:傅维敏
海峡的风吹着鼓浪屿,似一首古老的歌谣,风里有阿里山的林涛,日月潭的波光,鹿港小镇的烟火气。当鼓浪屿的琴声与它们撞个满怀时,竟分不清来自哪一头。台海之间,从来都不是地理的鸿沟,而是血脉相连的脐带。
一、青铜与青瓷:血脉的基因密码
台湾,不是孤悬海外的孤岛。三国时期的船队曾留下“夷洲”的记载。宋元商船满载青瓷与稻种,那些沉入海底的瓷片,至今仍在海峡的泥沙中诉说着昔日的繁华。郑成功的战船扬起时,船头悬挂的不仅是明王朝的旗帜,更是闽南人“过台湾”的集体记忆——带着神明、族谱与稻种,将闽南红砖厝的基因刻进台湾的街巷。
故宫博物院的展柜里,台北的毛公鼎与北京的大克鼎隔着玻璃相望,商周青铜的纹路里,流淌着相同的礼乐文明。泉州的开元寺与台南的开元寺,檐角的风铃唱着同样的梵音,当信徒在台湾寺院点燃线香时,袅袅青烟里飘着福建祖庭的香火。文字是最顽固的纽带,两岸孩童握着同样的毛笔,在宣纸写下“海峡两岸一家亲”,藏着的是三千年的文化基因。
二、铁蹄与乡音:断裂与愈合的伤痕
当荷兰人的火枪对准安平古堡,当日本人的刺刀刺进台南的稻田,多少骨肉在“遥望中原怀故土”中老去。1949年的炮火,老兵隔着铁丝网递出写满闽南语的家书,信纸上的泪痕晕开了“阿母”“囝仔”的称谓。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金门岛的炮战废墟上,就开满了白色的纸花——那是大陆亲人寄来的信笺,折成纸鹤系在断壁残垣上。此后台北的小吃摊就飘起了成都的辣椒香;高雄的夜市就响起了哈尔滨的冰雕故事;台南的果园里,大陆的5G传感器正监测着菠萝的糖分序列。
平潭岛的夜晚,蓝眼泪在浪尖上闪烁,渔民说,这是海神在哭泣在见证——见证1992年《告台湾同胞书》飘过海峡,见证2008年“三通”的实现,见证2025年“福建舰”通过台湾海峡时,舰载机的呼啸而过。当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检出与台湾花莲相同的地质成分时,地质学家说“我们本就是一块大陆”时,连月亮都成了两岸同源的证人。
当厦门环岛路的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与金门岛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隔海相望,而平潭岛的“海峡号”客滚船,每天载着两岸同胞往返,船舱里的欢声笑语,早已盖过当年炮战的轰鸣。当台湾的果园用上大陆的智慧农业系统,当大陆的医院为台胞开通绿色通道,当两岸青年在创业园里为同一个APP敲击键盘时,统一的脚步成为生活的日常。
有人说海峡太深,可再深也深不过“共饮一江水”的牵挂;有人说路途太远,可再远也远不过“血脉永相连”的期盼;那血脉里流着郑成功的热血,也流着林则徐的忠魂。故宫博物院里的毛公鼎与大克鼎,刻着“回归”的铁证;敦煌的壁画里,画着台湾的地图;两岸的族谱中,写着相同的祖先名讳。
一湾浅浅的海峡,终将化作连接心灵的彩虹——同根、同种、同源、同文、同属中华民族,创建复兴大业,我们必须共同携手。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发改局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