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三十八年光阴流转,从师范校园的青涩韶华到鬓染霜华的从容暮年,我们三位同窗各自奔波在人生旅途,却从未想过,一场跨越山海的重逢,会在乐昌市坪石镇皈塘村上竹岗的圆通庵悄然上演。这处沉淀着革命记忆的红色旧址,竟成了缘分的见证地,让失散多年的情谊在岁月长河中再度相拥。
圆通庵的红砂岩石墙历经三百年风雨,仍坚守在山坳之中,1929年起便作为湘南特委机关办事处,见证过游击队员的热血与坚守。那天我循着红色足迹而来,想在这林木蓊郁的旧址中追寻先辈印记,却在拱券式石门前,瞥见了二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是你?”几乎是异口同声的惊呼,打破了山间的静谧。曾经教室里并肩苦读、宿舍里彻夜长谈的模样,与眼前眼角染纹、两鬓添白的容颜重叠,一时间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化作紧握的双手和眼眶中闪动的泪光。
我们曾是师范校园里要好的伙伴,一起在晨光中诵读课文,一起在晚自习后探讨教案,约定毕业后常相聚,却不料世事变迁,各自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深耕,竟一别就是三十八年。如今重逢在这承载着初心与使命的红色旧址,仿佛是命运的精心安排——当年我们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理想走出校门,如今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再聚首,那份对信念的坚守、对岁月的珍重,让这场重逢更添深意。
漫步在圆通庵的乡间小径上,听着山间鸟鸣,聊着这些年的生活点滴。有人深耕教坛桃李满天下,有人退休后醉心山水,有人依旧坚守在教育一线发光发热,不同的人生轨迹,却有着同样的温暖与从容。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腊肉的醇香、清甜的土鸡、野菜的清新、山泉的甘冽,每一口都是相聚的香甜。席间欢声笑语不断,忆起当年课堂上的趣事、运动会上的并肩拼搏,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此刻都变得鲜活起来,觥筹交错间,满是久别重逢的惬意与开怀。
最难忘的是山间摘果的乐趣。循着村民指引的小路,我们钻进硕果累累的山林,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金黄的橘子压弯枝条,金灿灿的黄皮子。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踮脚采摘,有的拿着竹钩在钩,有的细心分拣,有的举着手机记录这欢乐瞬间,林间回荡着爽朗的笑声。指尖触到果实的清甜,鼻尖萦绕着草木的芬芳,仿佛回到了当年校园里的春游时光,纯粹的快乐在心底蔓延,冲淡了岁月的痕迹。
夕阳西下,余晖为圆通庵的石墙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我们在旧址前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张张含笑的脸庞,背景是苍劲的古树与红色的旧址,定格下这跨越三十八年的缘分奇迹。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从未冲淡同窗情谊的纯粹,就像这圆通庵的红砂岩石,历经风雨仍坚不可摧。
离别时,我们约定不再让时光阻隔情谊。这场不期而遇的重逢,是缘分的馈赠,更是岁月的温柔。愿我们带着这份重逢的喜悦与温暖,珍惜往后的每一段时光,也愿这份沉淀在红色土地上的同窗情,如山间的松柏,常青不败。
附: 湘南特委机关遗址一一圆通庵
圆通庵位于坪石镇上竹岗村以北3公里的山坳上,是一座依崖建筑的庵堂, 当地人称之为“红军岩”。这里高山峻岭,方圆十多里林木茂盛,北邻湖南宜章县境,是湖、广两省的交通要道。
1937年至1945年期间,湘粤边游击大队以这里为根据地,先后由谷子元、肖林、蔡坚、罗良名等任党委书记,李林任大队长,建立了鱼池岭、小水、走马岭、桃坪、上竹岗、寨头岭、京口、坳坵等支部和联络点(地下交通站)。游击队员来自于1928年6月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返回的部分耒阳、汝城、资兴人,也有朱德在1928年8月将二十九团为回郴州的部分宜章人,以及湘南地下活动的骨干分子。他们活动于宜章、赤石司、九阳、里田、汝城和乐昌的九峰、黄圃、梅花、皈塘等地,组织农民抗租抗税,打劫土豪,严惩恶霸,破坏敌人的交通、基地、机关,袭击土匪胡凤璋和国民党的军队。
圆通庵便成了当时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的联络点和藏身之处。
注:节选自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源流》总第255期。)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