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薯赋
文/狄方来(山东泰安)
惟大明之万历兮,涉鲸波而远航。有长乐之贤士兮,名振龙而德彰。弃青衿以贾吕宋兮,睹朱薯之丰穰。思闽峤之瘠土兮,叹烝民之饥肠。乃潜习其种艺兮,窃尺藤而怀霜。绞青绳以隐密兮,泛七昼夜之沧浪。避番夷之严禁兮,挟灵根以潜藏。归故里于榕城兮,植沙帽之池旁。俟秋月而启土兮,见子母之勾昂。大如拳而赤如朱兮,甘似蜜而润似瓤。
恰时八闽逢旱魃兮,黍稷萎于炎阳。巡抚金公颁急令兮,广栽种以救荒。敷藤蔓于千畴兮,染青碧于八荒。兆庶饱其硕果兮,童叟免乎流亡。念推广之功绩兮,锡“金薯”以名扬。更携种于南北兮,越鲁豫至新疆。世元继先人之志兮,著《传习》而弘章。历七代而不辍兮,教稼穑于四方。拯饥馑于岁歉兮,佐粒食于窖仓。
嗟乎!一藤之微,能济兆民之命;一念之诚,可通万里之疆。昔神农尝草,稷官教耕,其利不过中土;今陈君引薯,金公推广,其泽遍及遐荒。观夫先薯亭畔,楹联高悬:“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郭公沫若,亦赋词以赞:“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诚知斯言之不虚也!
今吾辈亦赋七绝诗而赞兮,以表敬仰之情也!
航海波涛载薯秧,陈公秘带入闽坊。
灾年解尽饥寒苦,华夏苍生裹腹香。
赏析:
读罢狄老师的《引薯赋》,为之震撼,心智顿开。全篇以甘薯引种史为经,以济世精神为纬,通过赋体文学特有的铺陈手法,展现陈振龙引薯救荒的千秋功业,讴歌其“一念救苍生”的崇高境界。
1. 结构层次分明:按“冒险引种-推广救荒-历史评价”三阶递进,时空由明末至今,视野由闽地至华夏,形成完整叙事链。
2. 笔法虚实相生:既有“绞青绳以隐密”的史实细节,又有“功比神农”的意象升华,在纪实与象征间建立艺术张力。
3. 群象塑造典型:以陈振龙为核心,串联金学曾等历史人物,展现薪火相传的推广体系,突破个人英雄叙事模式。
此赋既是对农业文明交流的生动记录,更是对士人担当精神的礼赞。结尾七绝以“裹腹香”的日常意象收束全篇,将宏大历史沉淀为民族记忆,实现文史双重价值的统一。
评析人:方言
诗人简介
狄方来,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嘉祥县人,1955年10月出生,山东科技大学退休干部。望岳雅集公益诗词学校三期高研班毕业。师从胡朝水校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岱下文苑》编辑部编审。《泰山文集》编审。文学作品涉及于诗词歌赋、楹联及杂文,其作品散见于《山东科大报》《泰山晚报》《暮雪诗刊》《对联天地》《岱宗诗社》《岱下文苑》《泰山文集》《运河联声》《西和诗社》等诗刊及公众号平台,并有部分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