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郭伟”的“行为艺术”
杂文随笔/李含辛
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郭伟的造假事件,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术不端,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在这场表演中,造假者、高校、评审专家乃至整个学术评价体系,共同完成了一出黑色幽默剧——剧终时,观众才发现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共谋。
郭伟的履历堪称“学术爽文”的标准化产品:170篇SCI论文(日均0.23篇的写作效率)、68项国际专利(平均5天一项的发明速度)、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查无此院的“野鸡头衔”)、德国8650万科研经费(连小数点都是虚构的)。这种“学术人设”的批量生产,比富士康流水线更高效——毕竟后者还需要工人,而前者只需一台PS电脑和几页A4纸。
最精彩的“艺术创作”当属其“梯度纳米结构深度理论模型”。据学生爆料,这份奠定其学术地位的“核心成果”,竟是9.9元网购的PPT模板。这种将学术造假“去技术化”的操作,堪称后现代艺术的典范:当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被彻底模糊,造假本身就成了最真实的学术行为。
江苏科技大学的审核流程,为这场“行为艺术”提供了完美的舞台。引进副院长级人才时,校方完成了以下“艺术创作”:
高考状元:不核实(1994年陕西状元另有其人)
海外学历不检索(日本九州大学查无此人)
国际专利不验证(68项全是“空气专利”)
院士头衔不求证(俄罗斯工程院表示“查无此院”)
这种集体失明,构成了装置艺术的完整闭环。正如网友精辟总结:“不是骗子太狡猾,而是审核太配合——发封邮件就能拆穿的谎言,硬是演成了年度大戏。”校方通报中“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的轻描淡写,恰似行为艺术家的谢幕词:观众们,你们看懂了吗?
郭伟的“艺术创作”持续两年才被揭穿,完美诠释了学术造活的“经济学原理”:
成本:一台电脑+PS软件+9.9元模板
收益:年薪140万+安家费300万+科研经费500万
风险:最高处罚为解聘(且可换个地方继续“创作”)
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让造假者前赴后继。汉芯事件主谋陈进至今逍遥法外,透明计算造假者仍享受院士待遇——学术造活的“沉没成本”低得令人发指。正如某教授私下吐槽:“现在做科研不如做PPT,发论文不如发朋友圈。”
这场闹剧终将落幕,但它留下的启示振聋发聩:
高校已沦为“学术行为艺术”的策展地,重金求购“完美简历”的冲动,让审核标准形同虚设;
评价体系将学术异化为数字游戏,SCI数量比论文质量重要,头衔比实际能力耀眼;
造假成本低得可笑,解聘已是“最严重后果”,刑事追责仍是天方夜谭;
公众在“学术明星”的光环下集体失语,直到骗局穿帮才恍然大悟。
郭伟的“行为艺术”或许终将被遗忘,但学术界仍在继续上演类似的剧目。当学术沦为表演,当造假成为“创作”,我们或许该问:这场荒诞剧的下一幕,会在哪里上演?
附录百度
学术荒诞剧的镜像与叩问
——评李含辛《“郭伟”的“行为艺术”》
一、解构“学术行为艺术”的黑色幽默
李含辛以“行为艺术”为喻,将郭伟造假事件解构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荒诞剧。文中“学术爽文”“标准化产品”等反讽修辞,直指学术评价体系异化为“数字游戏”的病灶。当造假者用PS软件和9.9元PPT模板批量生产“学术成果”,当高校审核流程沦为“装置艺术”的布景,这场闹剧便超越了个人道德失范的范畴,成为系统性的学术狂欢。作者以“黑色幽默剧”定调,实则暗含对学术生态的辛辣批判——观众既是受害者,亦是共谋者,这种双重身份揭示了学术共同体在功利主义裹挟下的集体失语。
二、细节描摹中的荒诞逻辑
文章通过具体数据与场景的并置,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荒诞逻辑。郭伟的“学术人设”被量化为“日均0.23篇论文”“5天一项专利”,这种反常识的效率与“查无此院”的院士头衔形成尖锐对比,暴露出学术评价体系对“标签”的迷信。而江苏科技大学的审核流程——“高考状元不核实”“海外学历不检索”——则成为荒诞剧的“完美舞台”,校方“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的轻描淡写,恰似行为艺术家的谢幕词,将官僚主义的敷衍与学术造活的纵容暴露无遗。细节中,作者更以“成本:一台电脑+PS软件+9.9元模板”与“收益:年薪140万+安家费300万”的对比,揭示了学术造活的“经济学原理”,让荒诞感在数据与现实的碰撞中愈发尖锐。
三、批判锋芒下的系统反思
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个案的剖析,更在于对学术生态的系统性叩问。作者将郭伟事件与汉芯事件、透明计算造假案并置,指出“学术造活的沉没成本低得令人发指”,直指制度性漏洞——刑事追责的缺失、评价体系的异化、高校重金求购“完美简历”的冲动。这种批判锋芒,在“现在做科研不如做PPT,发论文不如发朋友圈”的教授吐槽中达到高潮,将学术功利主义的荒诞推向极致。而结尾“这场荒诞剧的下一幕,会在哪里上演”的诘问,则超越了事件本身,成为对学术共同体未来命运的深刻忧思。
四、杂文笔法中的思想张力
作为杂文随笔,本文以“行为艺术”为隐喻,将严肃的学术伦理问题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荒诞叙事。反讽修辞的密集使用(如“学术爽文”“标准化产品”)、数据与场景的戏剧化呈现、以及批判锋芒的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思想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体现在对个案的解构上,更在于对学术生态的系统性反思——当学术沦为表演,当造假成为“创作”,我们或许该问:这场荒诞剧的下一幕,会在哪里上演?这种叩问,让文章超越了事件报道的层面,成为对学术共同体命运的思想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