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锐评:农村换届选举,既要守牢底线更要选准“领头雁”
作者:张忠信
农村换届选举,是基层民主实践的重要窗口,关乎千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成色与步伐。当前,社会对选举中“是否存在贿选”的关注,体现了对基层民主公正的珍视,严打贿选、维护选举秩序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倘若仅将目光聚焦于“防错”,而忽略了“选优”这一核心目标,便可能偏离换届选举的初衷——真正的关键,在于把“有文化、有能力、有魄力、有群众基础”且甘愿扎根乡土的实干者选出来、用起来,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今的农村早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图景,数字乡村建设呼唤懂技术的“新农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善经营的“带头人”,矛盾纠纷化解渴求知民情的“主心骨”,政策落地更离不开接地气的“践行者”。试想,若村干部缺乏文化素养,如何跟上智慧农业、电商助农的时代步伐?若没有实干能力,面对集体经济增收、基础设施改善等硬任务,只能“望题兴叹”;若少了改革魄力,在破除陈规陋习、探索发展新路径时,难免畏首畏尾;若脱离群众基础,再好的规划也会沦为“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惠及村民。
那些愿意扎根基层的人,从不是把乡村当作“跳板”,而是视作自己的“家园”。他们熟悉村里的每一条田埂、每一户人家,能在田间地头倾听民声,在村民议事会上凝聚共识,在急难愁盼问题前主动担当。这样的人,才能架起党委政府与村民的“连心桥”,才能成为带领乡村闯新路、开新局的“领头雁”,让乡村振兴的蓝图真正转化为实景画。
当然,打击贿选、守住公平底线容不得丝毫松懈。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斩断利益输送链条,以严的举措净化选举环境,才能让选举回归“选贤任能”的本质。但比“堵歪路”更重要的是“引正路”:要搭建透明公开的选人平台,通过实绩公示、现场宣讲等方式,让候选人的能力、思路、承诺“晒在阳光下”,让村民看得真切、选得放心;要拓宽选人视野,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既看学历文凭更看实干实绩,既看短期表现更看长期口碑;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从待遇保障、晋升渠道、能力提升等方面发力,让扎根基层的实干者“有奔头、有干劲、无后忧”,能安心在乡村沃土上施展才华。
农村换届选举,选的是“当家人”,定的是“发展局”。唯有跳出“只防贿选”的单一视角,既守牢民主公正的底线,更把功夫下在“选贤任能”上,把导向落在“为民干事”上,才能让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照进现实。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