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982期

读诗笔记以及对诗的认知(十七)
作者:钱文昌

诗歌是把我们从卑下、污秽、丑恶以及烦恼、阴暗中拯救出来的天使。
对于文学于自己的意义,陈冲也有深刻的理解,“文学唤醒我们快乐和惊叹的能力,对苦难和同情的感知,与万物共生的潜在意识;它穿透我们眼前的伪现实,展现出它背后那个被忽略了的、更本质的现实;它将生命中最微小的细节放大,从而揭示人意味着什么。文学可能经受忽视或遗忘,但它无法被摧毁——废墟中,它仍是我们再次找到的东西,并将伴随我们走入最后的黄昏。赫尔曼·黑塞曾这样写过:在所有非自然赋予的,而是人为自己创造的礼物中,书籍是最伟大的……如果没有文字、没有书写,就没有历史、没有人性的概念。如果你想把人类精神的历史容纳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比如一栋房子或一间屋子,并将它化为你的历史,那只有以书的形式。黑塞的时代,文字还未被转换成0和1的二进制代码,也不存在那么多其他的叙事方式,但写作和书籍见证、记录和阐述了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持续了人类意识,显然具有永恒的功能,也的确是一种礼物。 如果我们从未在诗歌或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经历,也许会觉得我们的人生微不足道、轻于鸿毛?或者感到令人绝望的孤独?除了诗人,还有谁能告诉我,我是谁?”
天才者,思而得之者,非学而得知者。天才具洞彻之直观,伟大之知力,创造之思想,故不甘于发人所已发,必定直面宇宙人生,对其本相进行直观,中间不能有任何阻隔,尤其是道听途说的或书本上读来的二手知识。这样的阻隔愈是被清除尽净,就愈有可能直观并堪破本相。
诗是活出来的,生命占百分之九十,技巧占百分之十。
诗,是让人质疑俗见,是在喧嚣的洪流中找到让自己安静的支流。
庄子有句话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印度的圣雄甘地有句话叫,简约是宇宙的精髓。
马识途先生谈论书法的一段话,对学诗者亦有教益。“余六岁发蒙即学书,先描红,继学颜,后终专学隶,临古碑名帖,垂百年,无大长进,仅得皮毛。惟得数句真言:‘书贵有法,书无定法,要在有法无法之际,于有法中求无法耳。’然则宗于法书,由远而近,又离自法书,由近而远,自创新格,殊非易事,戞戞乎,中国书法之难也。故迄今未敢以书法家自命。以是知无天资者不可学书,无悟性者不可学书,无耐力者不可学书,欲以书法为敲门砖,沽名求利者,更不可学书。”
打油诗是个很高的境界, 只有聪明的人才写的出来 。打油诗的本质是幽默,幽默是智商的优越感。
好诗的语言会让人在瞬间失神。我们说某人写诗有天赋,事实上更多情况下,是指他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大于常人。这一点有时候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只能学会对语言的尊重而不会是敏感。
一首诗的完成,要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和呈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人之功用不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即根据概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历史家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人则讲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比历史更具哲理,更严肃;诗叙述的是普遍的事物,历史叙述的是个别的事物。
钱钟书认为:大部头的系统理论著作未必就能给人相应的收获,“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与古为徒,食古为我,化古出新”,是艺术道路的三部曲,也是艺术家必经的三重境界。
古人为什么重视修身?好些东西只能是自己水平到了,才能享受,音乐,舞蹈,绘画,摄影,戏剧都一样,欣赏艺术是一种享受,但是欣赏艺术有门槛,只不过有些门槛高,有些门槛低而已,古人有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可以说把修身的重要性说的非常透彻了,你问人家山上有啥,人家说山上有白云,白云有啥可乐的,因为看的人不同,所以说一个人能从对象中得到多少东西,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赵四说:在经验诗歌传统中,最重要的是三个要素:认识能力(包括诗性学养和“发现”之能);经验穿透力(包括依托语言敏感生成的新经验);情感力量(其中最深刻的一种是危机或灾难心理状态下的“神话”产能)。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与绘画、雕塑、建筑这些造型艺术依赖空间不同。“时间”是它潜在的永恒主题,其中也包括了时间的变形,像历史的变迁、自然的嬗变、人世的悲欢,等等。许多诗人都以不同的“音质”和“音高”对时间作了出色的回应,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和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
“语言即世界”这一观点主要由维特根斯坦提出。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强调语言不是简单地描述或反映世界,而是构建和界定了我们所认知和理解的世界。我们通过语言来赋予事物意义、分类和定义,从而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语言的规则和结构影响着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概念框架会导致我们对同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再者,它意味着我们所能够表达和交流的范围,限定了我们所能认知和经验的世界范围。语言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总之,“语言即世界”突出了语言在人类认识和塑造世界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遵循内心的感知,吻合呼吸的节奏,以说话的语调,呈现时间与日常事物的状态,满足个人精神的自由与开放,达成与同类的共鸣和交流。
诗歌是可以保留人类生活的密钥,呈现人类生存的状态,分享人类的记忆、经验、梦想和命运,有时候,它似乎比历史学更真实、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包容、广泛,甚至也更加清晰和正确。它让我们凝聚在一起,让我们找到故园、亲人,让我们彼此可以辨识。
卓越的诗歌,一定有独特的象征序列。这个象征序列是诗人自已总结出来的独特修辞,用来承载、修饰他认为的现象,体现诗性的说服力、穿透力和震撼力。象征序列的意义如同一套哲学词语,是诗人身份、位置、眼光、心境、态度的一个外化物,不是生活自然给你,而是你主动思考感受,总结揣摩出来的语言。
世界上最有可能成功的人,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抓住每次机会全力以赴的人。
有灵魂的作品是不用修饰的,其地位,学识,胸怀,品德,都能在书写内容,章法布局,字距行间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来,也就是说字如其人。
刘年说:新诗,本质就是自由。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由。所以,诗是活在纸上的生命,而生命,都是大地上的诗。
诗歌的力量永远属于那种可以自行穿梭于语言、情感、思想三维世界中的使徒。
聂权说:我觉得设定式的写作对于成熟的写作者来说是可取的,它是一种成熟诗人的能力,将“有感而发”的诗教传统导入工程式一般的综合系统,我个人觉得并不冲突,这种做好艰巨工程样的内心构建与设定与由真心、真情自然生发的平衡,是可以同步处理的。我期待一种境界与能力,瞬间如历经千年,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完成这种内心的浩大工程,而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一首诗。
王昌龄《诗格》中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
纸墨寿于金石。
生命的能量来自一个超越生命的使命。
诗是灵魂的顿悟仪式。
从文学上探索、挖掘、正视、表现自己民族的特殊性虽然十分困难,却正是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帕斯从佛教中领会吸收了“彼岸”的观念,发现诗歌是接近“彼岸”、战胜孤独、冲破贫乏的自我封闭的一种方式。在东方,他的创作达到了顶峰。东方打开了帕斯的心灵和诗歌,将他的经历和个性与一个日益广阔的现实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和视野融合起来。他的东方情结在此得到最大的释放。
从哲学角度来看,意境是主观之“意”(意识)与客观之“境”(存在)的辩证统一,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

作者简介:钱文昌,甘肃永登人,兰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兰州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专著《第三利润源泉》获中国发展研究奖。诗集《钱文昌诗选》获兰山文学奖、华语文学图书金奖。《胡杨》获2014中外诗歌邀请赛一等奖。长诗《黄河照耀中国》获第九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多次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